國家公務員面試中,將時政熱點作為出題背景,來考察考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早已成為了一個大趨勢,大多數面試題目都會涉及。這不僅顯示著綜合分析能力的重要性,更彰顯著試題的難度。考官希望能用最真實的社會典型事件來考察考生實際的思維能力:判斷其能否看清社會實際問題,能否從社會治理角度出發提出有效對策。而實際上,不少考生由于缺乏工作需要和個人興趣,真的很少關注包括社會民生在內的熱點事件,局限在自己的生活實際里;對社會事件的認知能力比較缺乏,面對社會事件看不懂、看不清、看不深。
所以,面試考題中,時政熱點類一直是考生的一塊心病。對此,考試吧專家提醒考生,一定要特別加強對國情的了解,掌握社會轉型發展的動態方向,培養自己的宏觀思維視角,能以發展的眼光去解讀當前國家出臺的各項政策,去看待目前出現的各種社會現象。
下面,考試吧以一道真題為例,為大家詳細介紹宏觀思維在時政熱點試題中的具體運用:
從梁思成的故居被維修性拆除到唐僧墓被改建,一些遺跡被拆除引起社會熱議。對此,談談你的看法?
遺跡被拆是近年廣受詬病的社會事件。看到這樣一道題,幾乎所有考生都會有一定的認識,為遺跡的拆除而痛心,為保護失利而寒心,畢竟這件事與我們的傳統價值認同相違背,而分析認識層面,從教學實踐而言,會有以下三種思維角度:
第一種,大部分考生會從遺跡的文化價值角度分析保護的重要性,以反面論證拆除的不可行;
第二種,懂得分析方法的考生,會用層面分析法從文物保護觀念、文物保護制度和經濟利益驅動這三方面加以解讀;
第三種,有一定社會知識積累的考生,會從政府城市建設角度去批判城市規劃的不合理性,去分析城市建設與文物保護之間的關系,以此探索文物保護的方向。
這些分析方向都可以,都能有效反映自己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但是,這類認識是否就能確保自己在面試中的競爭力? 而且,作為未來的社會管理人員,認識到這個層面,是否真的已經足夠?
保護文物古跡可以說是梁思成畢其一生在努力的事業,他的故居被拆除其實很諷刺。我們能否不僅僅局限于文物保護這一點去點對點地看問題,而從社會發展全局的角度去看到遺跡被拆除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現代城市發展與古文物遺跡保護的矛盾,更是經濟社會發展與文化建設沒有協調統一的結果。
過去,生產力水平低,勞動產品少,為滿足人民基本的物質需求,國家確定了以經濟發展為核心的發展方向。于是,在城市發展過程中,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成為必然;特別是市場經濟發展以來,為滿足社會供需矛盾,房地產建設的加速發展,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都在爭奪文物遺跡的生存空間。要是地方在文化遺產開發利用或城市建設過程中再忽視對其的保護,文物遺跡的命運可想而知。此種發展模式也就形成了人們只重經濟效益、漠視民族文化的發展觀念,現實的切身利益和可觀的經濟效益成為首選要素,對于文物、遺產的態度,也以現實利益為尺碼,關注經濟利益。一旦歷史對現實的經濟作用喪失或變得可有可無,文物遺產的文化價值似乎就可以忽略不論。
而如今,生產力落后狀況得到顯著改善,基本物質需求得到基本滿足,人們對物質以外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全面發展的需求越來越迫切,經濟社會發展本身也對文化建設、科教發展、社會環境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識經濟社會的建設更少不了文化的傳承建設做支撐。于是過去不被重視的文物保護工作成為社會焦點,也開始成為城市發展重心。
社會事件、社會問題,往往都不是孤立的,更不是靜止的。我們在思考問題時,切忌盲人摸象,只看一隅;更忌出了問題就批判。考試吧專家希望考生能在備考時加強自己對中國社會發展情況的了解,讓自己用客觀的、發展的、全面的視角從社會發展這一宏觀層面去看待中國當前的社會問題,從而強化自己的思維能力,加深認識的深度,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決勝公考。
相關推薦:
2019國考面試備考:面試三要素
面試備考:必備的31條黨政理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