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當前,我國既處于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又處于社會矛盾凸顯期,各種人民內部矛盾和社會矛盾多發,影響社會和諧的不穩定因素增多。
2、“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是硬道理”、“穩定壓倒一切”、“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標、穩定是前提”、“發展是當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我們要堅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把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三者關系的重要結合點,在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
3、社會管理本質是對人的管理和服務,我們在開展社會管理創新實踐中牢牢把握這一本質要求,把管理和服務有機統一起來,寓管理于服務之中,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體現服務,堅持以群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以群眾需要作為第一選擇,以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通過推動社會管理法制化、科學化和人性化,積極解決與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就業、就醫、就學、交通、治安等民生問題,最大限度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最大限度減少社會改革中的利益調整障礙,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
4、優化公共資源配置,創新公共服務體制,提高公共服務質量。把城鄉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5、在民生、幸福、穩定成為“十二五”熱詞的語境里,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速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從社會活力、和諧穩定的戰略高度審視社會管理,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管理理論的豐富深化,也是對我們黨新時期群眾工作的一大創新。一些國家的發展歷程表明,國民收入從中等收入向高收入提升的時期,往往是經濟最容易失調、社會最容易失序、人們心理最容易失衡的時期。在我國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如何避免落入所謂“中等收入陷阱”,是我們面臨的重大挑戰。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社會凝聚力就顯得尤其重要。它不僅是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體現,實現社會穩定的關鍵因素,也是我國現代化順利推進的必要保證。
6、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也是增強社會凝聚力的主體。社會管理,主要是對人的服務和管理。一切社會管理工作都是為群眾謀利益的工作,一切社會管理部門都是為群眾服務的部門,一切社會管理的過程都是做群眾工作的過程。如今,面對人民群眾的不同利益訴求和多元思想文化,通過加強和改進社會管理,協調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正、應對社會風險、保持社會穩定,形成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矛盾調處機制、訴求表達機制、權益保障機制,統籌協調各方面利益關系,就能夠不斷實現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最大程度地增強社會凝聚力。
7、多年來,我國積極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將環境保護放在重要的戰略位置,不斷加大解決環境問題的力度,取得了明顯成效。但由于產業結構和布局仍不盡合理,污染防治水平仍然較低,環境監管制度尚不完善等原因,環境保護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我們要全面提高環境保護監督管理水平、著力解決影響科學發展和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改革創新環境保護體制機制,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