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解析】
遍布在城市各個角落里的實體書店,不僅僅是人們進行讀書消費,去看書和買書的地方,也是一座城市文化氛圍的體現。然而隨著近年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實體書店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
第一,網絡購書對實體書店帶來了較大沖擊。
隨著網絡書店的蓬勃興起,眼下中國的圖書零售市場正在被網絡書店大面積瓜分。網絡時代,實體書店在網絡書店價格低、送貨上門等優勢的沖擊下,逐漸開始萎縮。
第二,電子書籍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閱讀方式。
手機、電腦、iPad、電紙書等閱讀終端的出現,給傳統紙書閱讀帶來了不小的影響,電子書價格低廉,攜帶方便,尤其是對于上下班路途較長的年輕白領,可以隨時閱讀,所以出現之后很快受到了年輕人的青睞,這無形中加速了實體書店的減少和消失。
第三,實體書店面臨生存危機還與當下人們休閑、娛樂的方式越來越多相關。
過去,讀書是人們業余時間最主要的休閑方式。而現在,旅游、電視、電影、游戲、多媒體等,為人們業余休閑提供了多種選擇,人們打發業余時間的方式也多樣化。休閑方式越來越多,讀書和逛書店的時間自然少了,這也影響到閱讀市場及實體書店的減少。
第四,運營成本上升也是實體書店難以生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來,房租不斷上漲,勞動力成本,各種費用日益增加。一些靠租房和雇人來營業的書店收支捉襟見肘,入不敷出。
實體書店想要化解當前的生存困境,需要多方發力。
第一,各級黨委政府要在政策、資金、稅收、占地等方面給予實體書店建設以必要的扶持。地方政府可以適當減免實體書店的稅費負擔,酌情對實體書店作專項租金補貼來切實減輕實體書店房租壓力。此外,政府還可以動員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共同組建若干熱心扶持公益文化建設的專項獎勵基金,用于獎勵那些主動為實體書店降低租金的地產開發商和物業運營商。
第二,各級政府還可以試行“讀書券”制度,把文化消費權真正歸還給讀者自己,以此拉動內需,刺激消費,拯救實體書店。
第三,實體書店自身也應該朝專業化、特色化、經營多樣化方向發展。
作為書店經營者,應該讓廣大讀者在優雅的店堂環境中,閱讀或購買到多品種、最暢銷的圖書和各類出版物,要把書店建成文化交流平臺,通過舉辦各類專題講座、研討會、文化沙龍以及各類公益文化活動,把書店打造成傳播文化信息、引領文化潮流、構建文化生態的重要場所,讓書店成為讀者工作、學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四,實體書店還可以走專業化特色化的路線,將某一種類的書籍做精做細。同時提供具有特色的服務體系,通過搭配其他種類的商品,多元化發展,為顧客創造出獨特的閱讀氛圍,才能吸引更多的讀者,也為書店的經濟效益提供更多保障。
相信通過以上措施,實體書店一定能夠擺脫困境、突出重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