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讓出眼前之利,讓消費者得實惠,自己創出了牌子、贏得了口碑,看似“愚蠢”的不漲價,其實更有商業頭腦
看電影要收“甜蜜費”、洗車價格是平時的三四倍、點菜要加錢……春節期間不少服務業商家提高了價格,不止在廣東和山西,全國很多地方的消費者都有抱怨聲音。
然而,商家卻有話說:服務業大多是自由定價行業,我價定得高,如果沒人買我認賠嘛。春節期間,別人都關門歇業回家過年,我們放棄回家堅持營業,老百姓的需求擺在這里,而提供服務的卻少了,價格自然要提高,供需關系決定價格,這是經濟規律啊。
此外,春節期間員工工資是平時的3倍,原材料也因物流、天氣等原因不斷提價,成本上漲,價格自然要“水漲船高”,成本與利潤應該動態關聯,這是市場邏輯呀!
應該承認,春節等假日期間服務業價格上漲,確有合理性,供給減少一時形成賣方市場、成本上漲商家要保證利潤,這都是市場規律在發生作用,不應一味責怪。
但是,這價可以漲到什么程度?可不可以借著短暫的節日性壟斷,漫天要價?30元的洗車費漲到220元,這合理嗎?物價管理部門應該有個說法,畢竟涉及面廣,利益相關,大眾都關心。對暗中提價等“趁火打劫”的違法行為,也應及時糾正,防止消費者利益被侵害。
同時,我們不妨再多問一句:按市場邏輯,就必須假日漲價嗎?
在實際調查中我們也看到,仍有很多春節期間堅持 “不漲價”的商家,他們就是錯過商機、不懂市場的傻瓜?
如果把市場規律單純地理解為供給減少商家就應該提高價格,供給一旦增多價格就要“跳水”,未免把復雜的市場簡單化了。市場還有一種邏輯:都在漲價,我反其道而行之,貌似吃了虧,但卻擴大了銷售的規模,實現了薄利多銷,效益也就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讓出眼前之利,讓消費者得實惠,自己也就創出了牌子、贏得了口碑。有了顧客的信賴與尊重,自身也就具備了穩定發展的基石。
這跟有些飯館在價位不變的前提下拼命提高服務水平是一個道理。賺的不是你這一頓飯的錢,圖的是口碑和長遠,這樣才能在市場的風浪中做大做強。看似“愚蠢”的不漲價,其實卻更有商業頭腦,您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