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歌曲與傳統音律碰撞出“中國風”的曲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與人類保護碰撞出九寨溝的秀麗景色,弗格森爵士與曼聯球員相互包容碰撞出紅色王朝……萬世萬物不會“絕世獨立”,他們在發展中必然會碰撞。而在碰撞中他們不斷交融,在交融中締造和諧之美。藝術相互對立,則無新奇的靈感;人與自然對立,則無天人合一。中國古人早就參透其中奧妙,道出“萬物并存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大道之行,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題,而是“和諧相處”的大智慧。
藝術在碰撞中交匯,成就創新之美。“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藝術的百花園就該百花齊放、爭奇斗艷,當前我們身處思想多樣、文化多元的時代,若沒有一顆碰撞交融謀發展的心,是很難在藝術發展上有所突破的。從《功夫熊貓》系列電影的票房口碑,到芭蕾舞劇《時尚傳奇》多種美的融合,再到維密上海秀場的中國元素。都說明藝術是一個有生命的肌體,是一個有血有肉的靈魂,在碰撞中迸發靈感,迸發智慧,實現共融共生。如若一味守舊、故步自封,不能隨著時代發展和環境變化而變化,最后只會走向毀滅。因此,無論是藝術創新還是民族進步,國家發展,都要帶著發展的眼光看待,從碰撞交融中汲取力量。
自然在碰撞中適應,揭示發展之道。《中庸》中說道:“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詮釋的便是萬物共生、天人合一的道理。人類在自然中碰撞求發展的案例也不勝枚舉:古有大禹治水保部落平安,王景治黃創盛世華章;今有河北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聽黨呼喚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斗、艱苦創業,讓飛鳥難越的死亡之海變成鳥語花香的美麗綠洲。人類的經濟發展離不開自然環境,縱觀世界各國發展的脈絡,大多經歷了先污染后治理,先開發后保護的曲折歷程。我們從中應該重新思考文明“屋頂”和荒野的兩者關系,更要從中學會因勢利導、學會順勢而為,學會和諧共生,感悟出一條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人際在碰撞中包容,奠定和諧之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包容是中華民族備受推崇的傳統美德,無論是六尺巷的美談還是將相和的典故,都揭示了包容在促進人際和諧、推動社會穩步發展的重要作用。現代社會是一個多元的社會,是一個傳統與現代交替,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激蕩的時代,給我們提供了多種價值觀的選擇,若民眾不能很好的甄別、選取,將沖擊社會構建的主流體系和道德觀念,重慶萬州公交墜江案無疑就是最好的證明。若在人際關系的碰撞交融中我們懂得謙讓,懂得包容,能夠心平氣和或許都是完美的結局。因此,無論是人和人之間的相處還是政民“魚水之情”的維護,都應在原則范圍內遵守“恕”的法則。
“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碰撞與交融中彰顯的是“萬物共生,天人合一”的觀念,達成的是“自然有序、和諧共生”的境界,實現的是“社會大同、四海一家”的愿景。
相關推薦:
公務員時事政治熱點匯總 | 公務員考試經驗 | 面試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