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給定材料 |
第 5 頁:參考答案 |
資料3
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網購逐漸流行,但是我國對于網絡食品安全的監管尚無相關的法律規定。2009年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和新《食品安全法》中沒有明確將“網絡食品銷售者”列入接受法律監督的對象。
全國政協委員雷后興在對網絡食品調研中發現,網絡上銷售的食品,存在著進貨、儲存不合格,以次充好,售過期和假冒食品等諸多嚴重的安全隱患問題。如《食品安全法》明確規定,禁止生產經營無標簽的預包裝食品,進口食品必須有合格的中文標簽。而網上銷售的多為預包裝食品,不少商品沒有任何標簽,產地不詳,沒有生產日期、生產廠家、品牌、國家批準生產批號等;很多進口食品沒有中文標示,不太懂英文的人就看不懂,甚至有的商品還偽造冒用其他知名品牌進行銷售。一些網購食品是賣家用簡單工具自己制作、自行包裝的食品,還有很多網站的產品是整箱進口再分裝,造成直接入口(不用二次升溫加工)的食品很容易受到肉眼看不到的二次污染。
由于目前我國網絡食品安全監管上尚欠缺有效的管理機制,.‘網友目前只能通過留言、惡評、發帖曝光等手段,對網絡交易進行輿論監督,對于已經上當受騙的網友就只能自認倒霉,網絡購物尤其是網購食品安全問題,成了近年來消費者申訴的熱點之一。”雷后興說。
資料4.
食品問題頻發,而監管部門反應往往“慢一拍”。從已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看,一些監管部門“在辦公室看樣品”成為“監管習慣”:“瘦肉精”事件中,讓養豬戶自己取樣送檢。更有甚者,少數監管部門和工作人員將能不能創收作為管與不管的取舍標準。
山東某縣質監局一位食品審查員反映:“現在的財政供養機制不是很順,收費罰款省局、市局都扣一部分,剩下大約80%是‘自己’的,所有人的工資福利就從收費、罰款中出。
我們現在變成了‘養魚執法’,每天的工作目標就是想著如何完成‘創收’任務。”罰款的目的本來是加強監管,對違法、違規行為進行懲處,然而在一些基層監管人員那里,罰款竟然“生財有道”。這位食品審查員舉例說,執法中即使發現造假也不能罰死,罰太狠了,下年找誰收錢去?本來罰10萬元的現在罰1萬,企業交了“保護費”,焉有不放之理?所以,在這樣的怪象下,監管人員快與違規企業成為“利益共同體”了。據了解,這樣的現象并非個例,浙江一名基層監管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有的年份幾個月可以不干活。
因為“前期努力”,已經提前完成了全年的“創收”任務。
此外,來自一些地方政府的壓力,也削弱了監管力度。一位地方質監部門負責人向記者抱怨說,政府頭等大事是發展經濟,監管部門如果只是管管小企業、打打蒼蠅還無所謂,要是對于地方“有重要貢獻”的食品企業、行業“鐵面無私”,領導就會找你“談話”。
資料5
“一頭豬,從養殖到餐桌,至少要經歷5個部門,其中養殖時歸農業部門管理,商務部門負責屠宰,豬肉運到工廠進行深加工歸質監部門管,到了市場則歸工商部門管理,到飯店食堂上了餐桌,又成了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的責任。”相關部門一位人士舉例說。
目前,我國對食品的監管實行的是分段監管,食品安全竟有十幾個部門監管。從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的組成部門來看,目前對外正式公布的有13個。所以,食品生產企業從準入,到生產加工,再到進人市場流通,有不同的部門在進行監管,對于不同的食品和食品加工也面臨不同部門的監管。這就涉及生產和流通監管部門與部門之間怎么去銜接,就很可能造成段與段之間銜接不到位。比如,當問題食品出現需要下架時是工商部門負責,但是下架以后回到廠里,歸負責生產環節管理的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管,如果工商和質量技術監督的工作沒有有效銜接,就會造成下架的問題食品監管上的真空。
國內外對食品安全的衡量標準是不同的。近年來接連出現一些跨國公司的產品在海外被發現存在安全隱患,但跨國公司隨后都聲明其在華產品“安全”、符合中國標準。例如,來自瑞典研究機構的數據表示,雀巢等品牌生產的部分嬰兒食品含有砷、鉛等毒重金屬,存在安全隱患。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隨后通報,這些品牌在華產品檢出的砷、鉛等重金屬,均未超出中國標準。數據顯示,多年以來我國食品出口合格率均保持在99.8%以上,而內銷食品在“多年整頓”的背景下,合格率卻只有90%左右。雖然只有九個百分點的差距,但卻暴露出食品安全標準“內外有別”的尷尬。
另外,部分食品標準30年不變。中國消費者協會律師團團長邱寶昌表示:“有些標準長期‘原地踏步’,甚至二三十年不變,不但給一些造假企業鉆空子提供了可能,也影響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甚至國家形象。”我國的標準化法1989年開始實施,形勢早已發生變化,標準化法修訂工作開展近十年,目前新法仍未出臺。《標準化法實施條例》已有明確關于標準復審周期的規定,標準復審周期一般不超過五年。出現食品安全標準標齡長,甚至二三十年不變的情況,標準已不成為標準。
資料6
隨著食品安全事件的頻發,公眾情緒的“燃點”越來越低,不辯信息真假而反應過度。近期,網上再曝與黃曲霉素相關的普洱茶致癌說,某微博博主稱普洱茶含有大量的黃曲霉素,喝普洱茶是得癌癥最快的方法。又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曾被世人追捧的養生普洱茶,一夜間被冠上了“致癌”的稱號。
由于公眾食品安全知識的缺失,科學事實與消費者認知之間存在“信息真空”正在越拉越大,公眾面對在來自各界的不同聲音里,往往比較極端的音量容易受到關注和引發傳播,政府或專家們慎重的反應會相對慢幾拍,這使得靠數據、靠事實、靠標準支撐的聲音反而得不到理解和重視,有時甚至造成信息的扭曲。所以,一旦爆出食品安全事件,無論是否個別案例,公眾的第一反應是泄憤,把企業一棒子打死,追本溯源與解決問題本身反而是次要的。事件本身成為各種民意的宣泄口,而政府、專家等發出的聲音往往遭遇“被失語”。農業部副部長高鴻賓在“兩會”期間公開表示不贊成媒體對“致癌牛奶”等的過度炒作,此言一出,立即遭到網民圍攻。無獨有偶,此前陳君石院士因為“黃曲霉素致癌不必恐慌”“食品標準是妥協的結果”“不存在食品安全零風險”等觀點受到輿論炮擊,而廣受網民喜歡的羅云波,也因為“食品安全標準并非越高越好”,受到網民反戈一擊。專家的澄清誤讀變成了“沒良心”“偽科普”,政府的表態變成了“官員怠責”“被企業收買”,似乎只有輿論的譴責是“正確的聲音”。只要不加入痛打“落水狗”的行列,就必定是“人民的公敵”。當恐慌情緒代替了合理評估時,引發問題的全部原因、甚至是最根本的原因就容易被忽視。
資料7
乳業已經成為中國食品業的重災區,面對這樣一個局面,業界人士不停地吐苦水:企業利潤均被終端營銷戰所吞噬,分攤給奶農的利潤更是相當微薄。“在這樣的惡性競爭面前,亂局是必然。”
然而在資本市場,“可憐”的乳企則完全換了一副面孔,顯得容光煥發。以蒙牛發布的2010年半年報為例,蒙牛在財報中表示:“隨著中國乳制品市場的不斷擴大,集團專注高端乳制品研發,期內產品組合的持續優化及市場推廣的顯著成效,截至目前,本集團收入達到144.342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9.31%。”此外,財報還披露,盡管面臨原料漲價壓力,但是通過優化產品組合、成本精準化控制等手段,蒙牛期內毛利達37.872億元,同比增長17.14%。
快消企業不需要承擔高額的研發成本,但要面對“花心”的消費者。因此在任何一個自由競爭的市場,營銷費用都是快消企業的主要開支之一,這是行業特點使然。乳業指責營銷吞噬利潤似乎有些矯情。不過企業的資源和精力是有限的,當過多集中在終端的拼殺和市場份額的奪取,勢必對上游的關注度減弱。雖然對上游的投資不會立竿見影,卻關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因為產業鏈的健康關乎整個行業的良性發展。遺憾的是,企業們均被短期利潤蒙蔽,甚至為了獲得更大利益,不惜欺上瞞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