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給定材料 |
第 4 頁:參考答案 |
資料4
F市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之一,F市的產業基礎源于“一五”時期國家在此建立的8大企業,涉及機械制造、棉紡、造紙、化工等產業領域。
2000年前后,這些企業普遍存在著發展不景氣、效益下滑的現象,而作為全國54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之一的F市高新區,也面臨著產業規模小、缺乏特色和競爭力的困擾。
如何依托高新區,選擇既切合當地實際又具有潛力的產業作為發展支撐,成為F市亟須解決的一道難題。F市市委、市政府冷靜地分析了自身產業結構和發展優劣勢,最終確立了以“新能源和能源設備產業”為突破口、打造新能源產業基地的發展目標。低碳經濟就是首先要考慮最省錢的減排辦法。低碳經濟40%的份額可以通過節能的辦法,其中建筑節能的方法是最經濟的。建筑節能減排一噸二氧化碳可節省100美元,提高燃油經濟性只能節省80美金。剩余60%的減碳要通過減排實現,包含混合動力、煤電和太陽能減排,這其中太陽能減排是比較經濟的方案,減排1噸只花費30美元,混合動力減排1噸要花費100美元。
2007年以前,在F市西北角,有一片2 300多畝的空地,這里集中存放著熱電廠產生的2 000多萬立方米粉煤灰,每到冬春多風季節,西北風卷著黑煤灰直撲市區…
如今,這個被市民稱為“黑風口”的地方,正成為F市風電產業的“綠風口”——一個研發、制造、零部件、原材料配套的風電產業園已經初具規模,首期10個項目人園建設,預計投產后可實現產值百億元。
經過治理改造,困擾居民多年的污染也得到了徹底根治,附近西廉糧村村民李金婷高興地說:“過去一刮風,被子衣服都不敢拿出來曬,現在不落灰了,心里甭提多亮堂!”F市正以建設“太陽能之城”為載體,努力做好低碳經濟的“加減法”。
資料5
“如果你乘飛機旅行2 000公里,那么你就排放了278千克的二氧化碳;如果你用了100度電,那么你就排放了78.5千克二氧化碳;如果你自駕車消耗了100公升汽油,那么你就排放了270千克二氧化碳……”曾幾何時,我們的生活開始用“碳”來計算。
在2010年4月22日即第41個世界地球日即將來臨之際,國土資源部確定中國今年的地球日主題為“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倡導低碳生活”。
毫無疑問,低碳生活既是一種經濟發展方式,也是一種生活方式。轉變發展方式,就是要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倡導低碳生活,就是要引導公眾反思哪些習以為常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屬于浪費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習慣,在可選擇、可替換的條件下,在日常生活中首選自然、環保、健康的方式來戒除這些不良嗜好。
在應對氣候變化、珍惜地球資源問題上,人們往往把目光聚集于減少工農業生產領域的二氧化碳排放上,而忽視城鄉居民特別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事實上,人們日常生活的舉手之勞也與碳排放密切相關。從隨手關燈到不坐電梯,從盡量選擇公交出行到優先選購節能電器,從選擇棉麻衣料到少用紙巾重拾手帕等等,養成這樣的好習慣就是“低碳生活”的積極踐行者。
到底什么是“低碳生活’’?業內專家認為,簡單說就是提倡大家從自己的生活習慣做起,控制或者注意個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讓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下來。
然而曾幾何時,不少人過著“高碳生活”,生活中的陋習在不自覺地增加著地球的負擔。賓館內,有人夏天蓋著被子開著空調,冬天室內溫度則高得讓人流汗,辦公室里的電腦始終不關,打印紙從來沒有雙面用過,出門不是開車就是打的。
據一項“白領,你的名字叫環保殺手”的調查,在參與調查的800人中有619人承認自己犯下了制造噪聲、出行不離汽車、過度使用空調、愛使用一次性筷子、工作浪費紙張、點菜不注意分量、洗澡愛用盆浴等危害環保的“七宗罪”。
而在中國,從倡導環保到減少碳排放,低碳生活方式正受到越來越多中國人的追捧。
今天,你節省了多少碳——少開私家車、堅持走樓梯、不用電腦時就選擇關機……”把日常生活中的每個細節跟“碳排量”掛鉤,用詳細的清單算出自己一天的碳排放總量,并把減碳作為成果實時掛到網上,與網友分享,供網友監督一一這就是眼下時興的“低碳生活”。
前些日子開心網等社交網站流行,白領們見面就問“今天你‘偷菜’了沒有?”,而眼下,“今天你減少了多少碳排放”正成為時尚的問候語。24歲的石肇嬡就是其中的一員。在她眼中,“低碳”生活就是節約的生活。洗臉水沖廁所、手洗臟衣服、隨身帶水杯、出門乘地鐵等都是這位北京女孩“低碳”生活的真實寫照,而這種生活習慣她已經持續了兩年。
資料6
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項目戰略總監李琳認為,“低碳”生活就是盡可能減少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的使用,“低碳”涵蓋了衣食住行,已經深深地嵌入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她舉例說,少買一件衣服,就相當于少排放6.4千克的二氧化碳,如果生活中每件事都尋求低碳消費方式,這就是低碳生活。
林先生是個性格開朗的公司職員,買了車后周末常常會參加車友會活動,以前都是開車自駕游,但自從“低碳”概念興起后,他便試著少開車多坐公交車!皩芏嗯笥褋碚f,環保就是‘作秀,!毙×终f,車友會組織活動時,他有時會借故推辭,二次三次后,不少朋友有些疏遠他。11月,他和幾個朋友約好去南京泡溫泉,別人都是開車去,他卻坐火車到南京,然后再坐公交車,朋友開玩笑說他“小氣”。
出租車司機劉永說:“低碳?沒聽說過。我知道全球變暖。不過,這是不是二氧化碳引起的,還不好說吧。’’在他眼里,低碳的生活方式就是從西方傳來的舶來品,是趕時髦,跟自己沒什么關系。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的“低碳族”確實會被人指“作秀”,這主要是長期生活方式的慣性使然。然而,任何一種理念只要能夠持之以恒,必定帶動周邊的人一起為環保低碳經濟貢獻自己的力量。
“其實,低碳的生活方式就是傳統的生活方式。節約一向是傳統美德。可是現在,人們崇尚消費主義,總想賺更多的錢,住更大的房子,開更好的車子!痹诃h保網站“中國低碳網”工作的林輝說,“我希望中國人能夠重拾傳統哲學提倡的‘天人合一’的理念!
資料7
低碳經濟與生態文明在核心價值上具有相同性。在世界經濟發展日益受到環境與資源的約束下,各國不得不尋求一種能跨越不同文明、種族之間價值差異,能應對共同的生態危機和能源危機的新的文明價值觀;谶@樣的背景而產生的生態文明和低碳經濟,分別作為一種文明形態和一種經濟發展模式有著相同的核心價值。在核心價值體系中,低碳經濟不僅體現了生態文明自然系統觀的實質,還蘊含著生態文明倫理觀的責任倫理,并遵循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觀的理念。
一方面,低碳經濟與生態文明關注的對象是一致的,低碳經濟和生態文明都關注自然生態環境問題。低碳經濟重點關注全球氣候變暖問題,生態文明主要關注整個自然生態系統,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生態文明的本質特征。另一方面,低碳經濟與生態文明的發展目標也是相容的。低碳經濟是基于目前人類的資源將被耗盡的預設。生態文明的主旨是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它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著眼于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處,是人類社會在協調能源資源、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之間矛盾的過程中探索出來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在策略手段上,低碳經濟與生態文明具有通用性。低碳經濟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盡可能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最終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平臺。在碳減排實踐目標上,低碳經濟可被視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實踐途徑。在保障機制上,低碳經濟與生態文明也是相同的。發展低碳經濟,不能僅僅寄希望于外部減排,必須首先變革成本外化工業化這一發展模式。建設生態文明,必須著力破除狹隘的文明觀和偏執的、不斷生產毒素的工業化發展模式。在應對生態危機方面,生態文明必須積極創造和保護生態建設成果,而這同樣有賴于社會發展模式的變革。
生態文明建設依賴于生態化、低能耗化的低碳經濟模式。發展低碳經濟能夠維持并促進生態文明所推崇的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共存和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低碳經濟轉型的理論基礎,是低碳技術創新的強大動力。
低碳經濟的核心理念契合了發展循環經濟、節能減排以及可持續發展戰略強調的基本內涵,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重大戰略的延伸與擴展。首先,在推進能源經濟革命,改變能源結構,以及推動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方面,低碳經濟的發展能發揮積極和重要的作用。低碳經濟不僅著力于推進化石能源的排放低碳化,而且還通過大力發展低碳與無碳新能源,構建以非化石燃料為核心的可再生能源為基礎的能源結構,使整個社會生產與再生產活動低碳與無碳化,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經濟模式。其次,發展低碳經濟要求樹立生態文明的技術創新價值觀,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這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另外,發展低碳經濟還有利于改變社會消費模式,有助于實現人類生活消費方式向生態文明的變革。
生態文明建設能夠助推低碳經濟轉型。首先,生態文明具備推動低碳經濟轉型的理論基石;谔細浠衔锸褂玫母咛冀洕苯訉е铝烁咛寂欧,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枯竭,是一種不可持續的社會發展形態。
以生態文明理念為指導的未來社會,基于化石能源高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開發的低碳排放的要求,將溫室氣體排放有效控制到合理的低水平。生態文明倡導從關注碳氫化合物的開發利用,轉向碳氫化合物的研究利用,并試圖構建以低碳或無碳能源為核心的技術體系和基礎設施,而這些正是低碳經濟的核心內涵。因此,生態文明從理論上為低碳經濟提供了目標引導。其次,生態文明建設為低碳經濟的技術轉型提供了動力。生態文明以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海洋能、核能及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為核心的能源模式,正是低碳經濟追求和倡導的核心技術范式。而這些低碳技術的大規模開發和應用,不僅將顛覆以化石能源為基石的工業文明的發展模式,而且將帶來能源利用方式的全新革命,最終助推低碳經濟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