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作答要求
1.給定資料2提到了“‘人’的城市化”,請結合給定資料,談談你的理解。(20分)
要求:準確、簡明。不超過200字。
【作答思路】
通過對題干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本題是一道典型的闡釋題。闡釋題需要闡釋對象的字面意思和引申意思。通過對解釋對象的鎖定 ,我們可以看出本題的答案來源主要來源于給定資料2,指出人的城鎮化的具體內涵和其引申含義即可。
【參考解析】
“人”的城鎮化是指大量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轉化為城鎮人口,并融入到城市當中。實現“人”的城鎮化一方面有利于實現社會公平,共同享受社會資源與經濟發展帶來的福利。另一方面,有利于農村的土地流轉,提高土地集約化程度,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使農村與城市的發展更加協調。要積極推動戶籍制度改革,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使農民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社會保障。
2.材料中提到的人的城市化問題,請指出實現人的城市化的關鍵是什么,并指出其包含的內容。(15分)
要求:準確、全面、條理清晰。不超過200字。
【作答思路】
這是一道概括題,答案的主要來源是給定資料2。從題干中,我們可以看到本題需要答兩個方面,一個是人的城市化的關鍵,另一個是其包含的具體內容。根據給定資料2,我們可以看到,人的城市化主要是讓農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享受平等待遇,而其障礙就是我們的戶籍制度,因此其關鍵就是戶籍制度改革,而再進一步提煉戶籍制度改革的具體內容即可。
【參考解析】
實現人的城市化的關鍵是戶籍制度改革。其包括:全面放開小城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逐步放寬大城市落戶條件,合理設定特大城市落戶條件,逐步把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報告還表示,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實現義務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障、基本醫療、保障性住房等覆蓋城鎮常住人口。
3.城鎮化推進過程中,產生了種種問題。請你就如果實現城鎮化健康發展提出對策建議。
要求:全面、準確、有條理、對策切實可行。不超過400字(25分)
【作答思路】
本題屬于對策題,應該按照對策題的作答方式作答。首先,作答本題應該對城鎮化中的種種問題進行概括。其次要對城鎮化中的問題進行剖析,給出合理的對策建議。要求中的準確、全面,是對城鎮化進程中的問題進行概括的要求,而有條理和切實可行是對所提的對策的要求,在作答時應注意分條作答。
【參考解析】
問題:舉債投資、人工造城、土地價格高企、社會成本高昂、債務風險高懸,房地產入住率過低、入城農民待遇過低、被征農村土地補償過低。
對策:首先,城鎮化的正確定位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如果未來還是簡單地將城鎮化定位為“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著力點,那么大規模的城鎮化無異于投資大躍進。在城鎮化的大旗掩護下,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將會更加有恃無恐。其次,要將城鎮化與政府職能轉變緊密相連,變政府主導型城鎮化為政府引導型城鎮化,拒絕人為提高城鎮化速度,將城市建設的主要職能還給市場,讓政府回歸公共服務供給主體,為地方政府松綁。最后,要將城鎮化與財稅體制改革緊密相連,理順各級政府間的財政關系,盡快建立政府債務的風險預警和防控機制。
4. 有學者認為,“城鎮化建設的核心是人”。請結合你對這句話的理解,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觀點明確,論述深刻;
2、注意聯系社會實際和自身體會;
3、結構完整,語言流暢,不超過1200字。
【作答思路】
首先看題干,“請結合你對這句話的理解”,首先需要對“城鎮化建設的核心是人”這句話進行解釋,并據此形成自己的思考;“自選角度”,給了考生一定的自由把握的空間。接著看要求,“觀點明確”,提醒考生一定要有自己的觀點,并且觀點要在文中比較明顯的呈現出來。“論述深刻”,要注意深入的分析。“注意聯系社會實際和自身體會”,不可大篇幅的照抄照搬材料內容,要適當的聯系實際,給出自己的思考。“結構完整”,從形式上看,標題、開頭、正文、結尾都是不可或缺的,從內容上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缺一不可。“不超過1200字”,要注意字數的限制,不可超過字數要求,當然也不可寫的太少,最好在1000-1200字之間。
【參考解析】
“新城鎮化”應基于人的價值實現
新型城鎮化是兩會熱點話題,它體現了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重大轉變,也反映出改革開放所依托的價值觀念的變化。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要落實到對人的文化關切,應基于人的價值實現。
新型城鎮化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發展模式,它不能照搬以西方工業化、后工業化為特征的大城市模式,也區別于傳統的城鄉二元對立的城鎮化。它是以人作為關切點,汲取“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現代的人權思想、后現代的“非人類中心主義”以及儒釋道的自然觀等各種思想觀念的有益成分,重新界定人 與自然、人與城市、人與社會的關系,強調人的權利。
新型城鎮化意味著城鄉在文化權利方面的一體化。這表明,農民在鄉村也能享受與城市相當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帶來的便利;流動到城市的農民工,也能得到與市民同等的各種待遇和社會保障,真正實現人與人之間身份的平等。 毫無疑問,也應尊重農民自愿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警惕城鎮化過程中的市場化偏頗,把原本愿意堅守土地生存的農民拋入到對市場的依賴之中。我們也應注意到,新型城鎮化并不表示城鄉在文化上的一元化,它不是城市文化對鄉村文化的吞噬與操縱,而是兩種不同文化的各美其美、和而不同、共生互補。
新型城鎮化應重建人與宇宙、大地之間的本真關系。我們要認識到,大自然的風雨、萬物、季節方位、物理變遷不是單純的自然現象,它也內在于我們的生命感知力。《禮記·孔子閑居》指出“天有四時,春秋冬夏,風雨霜露,無非教也。地載神氣,風霆流形,庶物露生,無非教也。”有什么樣的四時天風,就有什么樣的四方風俗。這是祖先曾經擁有,也是我們現在依然沉浸其中的生活方式,對這樣的生活方式,我們要給予應有的尊重與保護。人的價值內在于自然之中,尊重自然是人對大地萬物的應有敬畏,也體現了自然與文化的統一。
當然,新型城鎮化需要開發自然,利用土地,創造產品。但是,這種開放和創造應體現出關懷自然的精神,出自對自然化育萬物、呵護生命的感恩之情,而不是出于對自然的掠奪、毀壞和占有的動機。這樣我們的生存環境會變得更完整、美麗,我們的生存價值將在創造與和諧的統一中體現出來。
因此,新型城鎮化的目標,在創造財富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后,應有更高層次的精神價值訴求,那就是使人們生活得更體面、更有尊嚴,使人們精神上更豐富成熟,使人們擁有對社會負責任的價值觀,去關心生命、工作和生活的意義,去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