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給定資料 |
第 4 頁:參考解析 |
4.實施階梯水價制度消息甫一發出,旋即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但就群眾的反應看,可謂反對與質疑一片。有的認為,階梯水價就是為了漲價,有的認為不能簡單按“一戶一表”計量,要考慮家庭人口等。而且在新浪的適時調查中,有高達六成半群眾認為實施階梯水價不合理。其實。這不能怪群眾不理解、不支持國家發改委。一方面,以往階梯價改被異化為階梯漲價。例如階梯電價,自醞釀到實施,包括國家發改委在內的諸多方面都說,這有利于節約資源、促進資源合理利用、理順國內資源價格等,也類似于承諾說階梯價改會考慮民生,不會讓人們多掏錢等。
可結果實施一年多來,由于各檔基礎電量標準過低等原因,導致階梯電價改革對民眾來說就是變相漲價,幾乎過半的民眾都為這樣的改革多掏了錢,而且還在繼續加大支出中。換句話說,民眾今天不支持此次階梯水價改革,是吃一塹長一智,被打著價改的幌子忽悠怕了,怕最后仍舊落得個和階梯電價改革一樣的下場——為階梯價改買單。
另一方面,國家發改委的權威受到質疑。如2013年初,曾鬧出燃氣將大幅漲價的消息,國家發改委剛辟謠說“燃氣漲價系無稽之談”,群眾剛把心放到肚子里,河北邯鄲就在沒有召開聽證會的情況下突然宣布燃氣從4月1日大幅漲價,長春也同樣宣布從4月1日起調漲燃氣價格,讓公眾、國家發改委等都尷尬不已。對此,國家發改委也無可奈何,不了了之。反過來講,盡管國家發改委的本意是好的!敖洝币彩强茖W的,但經不起地方“和尚們”頻繁念歪。
國家發改委表示,實行階梯水價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居民合理用水。不是讓大家多掏水費。
“我國是水資源短缺的國家,不斷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是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眹野l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J表示,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同時水資源浪費現象仍較嚴重。
資料顯示,我國目前萬元GDP用水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約為60%至65%,而發達國家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一般都在80%~85%以上:居民家庭用水浪費現象十分嚴重,僅水龍頭沒關緊而造成的“跑冒滴漏”水量就十分驚人。發揮價格杠桿作用。已經成為促進水資源節約保護的重要課題。全國約30%的設市城市建立了階梯水價制度,其中。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和地級市中有50%的城市建立了居民階梯水價制度。實踐結果表明,推行階梯價格促進節約用水的效果比較明顯。例如,河南洛陽、許昌實行居民階梯水價后戶均用水量均下降了13%左右,湖南長沙下降了18,5%,廣東深圳、廣州、潮州、東莞、中山等城市下降10%~20%。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D說,階梯式定價既沒有大幅度提高整體資源產品價格,又采取了“多使用者多付費”的原則,這既體現了社會公平公正,也有利于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
實行居民階梯水價后,供水企業增加的收入將按照“取之于水,用之于水”的原則。用于實施戶表改造、彌補供水成本上漲和保持第一級水價相對穩定等。
由于調價后會漲價,地方政府需考慮當地居民收入水平、財政壓力、對招商引資帶來的影響等方面,除非到了用水十分緊張的時候,否則地方政府都不愿意調整水價,擔心由此帶來輿論的聲討。
“還是要把漲價的合理性跟民眾說清楚。”水務公司人士A說,“有的地區水質差,老百姓不敢用自來水做飯,需要自己買凈化水。如果把改進水質的投資計入水價,其實是更便宜的!
A介紹,供水、污水處理方面,國家補貼的力度非常大。其中,管網建設國家全額補貼,管網運營由各地政府補貼80%以上。近三年來,國家對水質的要求提高,污水處理的標準從原來的1級B類水提高到1級A類水,這需要對現有的水處理設施進行升級。但投資約為2000元/噸。
近幾年,中國水務行業逐步往市場化方向靠攏,否則已無以為繼。目前大城市的市場化程度還高一些。但全行業仍然只有20%左右的水平,絕大部分要靠政府補貼。
“政府對水務的管理,企業只是中間的一環,相當于是向政府提供服務,不會是暴利,但也不能賠本。”業內人士說,“要讓企業有利潤。不要多,合理就可以。”
5.北京階梯水價聽證會又一次取得了“一致同意漲價”的預想結果,北京市自2014年5月1日起實施階梯水價。按年度用水量計算,將居民家庭全年用水量劃分為三檔,水價分檔遞增。第一階梯用水量不超過180立方米,水價為每立方米5元;第二階梯用水量在181立方米~260立方米之間,水價為每立方米7元;第三階梯用水量為260立方米以上,水價為每立方米9元。
習慣了這些年“逢聽必漲”的聽證會,加上階梯水價確實有利于節約資源,這樣的聽證結果,大多數人也能坦然接受。但鄰居張阿姨卻有不同看法,“你們家兩口人當然好,我們家六口人,180方水根本不夠用。太不合理了!
仔細查閱媒體報道才發現,與張阿姨持相同觀點的不在少數。更令人意外的是,這樣的不同聲音也被代表帶到了聽證會上。25位聽證代表中,有兩位不同意現有方案,提出了其他方案,其中之一就是建議按人口計算水量。
正是那一聲關鍵的“不同意”,讓“張阿姨們”有了盼頭。北京市發改委在聽證會后對媒體表示,對于確因家庭人口多而導致的用水量增加問題,在政策實施細則中將會明確辦理程序、條件、要求等辦法,并與居民水價調整政策同步出臺。
相比于許多流于形式的聽證會。這樣“不同意”的聲音顯得十分珍貴。從北京市此次聽證會的情況來看,為了給“同意”發聲的機會,有關部門確實做足了準備:
一方面,在聽證方案設計上,沒有簡單地“二選一”,除了推出兩套水價調整方案外,還允許代表提出自己的方案,而聽證流程也不是簡單地表決了事,而是給予每位代表充分的發言時間,讓不同觀點得到呈現。
另一方面。在對待少數人的意見上。此次聽證會也沒有簡單地屏蔽。北京市發改委之所以能夠對方案實施細則作出調整,就在于沒有忽視那僅有的一位代表意見。這樣的制度設計顯然更加符合聽證會這種民主形式的本質要求。事實上,現代民主的本質并非簡單的以多勝少。而是在強調少數服從多數的前提下,尊重和保障少數人利益。從絕對數量來說,張阿姨所代表的群體可能只是少數,但如果一味強調為了大多數人而犧牲少數人利益,就會造成政策執行上的不完善和一部分人的實際困難。
聽證會作為一種聽取民意、科學決策的手段,進入我國也僅有10多年的歷史,許多方面還不完善,要真正讓不同的聲音表達出來,從而為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提供更加科學的參考,還需要進一步完善聽證會的運行機制,鼓勵更多不同意見充分發聲。
比如。聽證會代表的產生,目前主要采取的是相關單位推薦辦法。這就剝奪了一部分群體參與聽證的機會,人為排除了一些“不同意”的聲音。此外,聽證代表能否真正代表社會各個群體的利益?推薦過程能否完全排除相關利益方干擾?從人大代表中按身份類別遴選、機選聽證代表是否更能體現廣泛的民意?這些都值得商榷。
還有聽證會的公開,在網絡和傳媒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還鮮見某個聽證會能夠全程現場直播,某些地方甚至禁止媒體采訪聽證會代表。失去了社會的監督。代表也就自然惰于提出更多不同意見,更讓場外的普通民眾也失去了了解聽證會的機會。
最關鍵的,恐怕還是相關部門對待“不同意”聲音的態度,是鼓勵發聲、認真采納,還是打壓排斥、避之不及,將會直接決定聽證會的質量,也將最終影響公共政策的實施效果。
相信隨著制度的完善,各種意見會在聽證會上充分表達,百姓的利益也將在公共政策制定執行過程中,得到更充分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