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給定材料 |
第 3 頁:參考解析 |
查看詳情:
2015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高分突破試卷匯總一、申論題(本卷總分100分,時限180分鐘,其中閱讀給定資料參考時限為60分鐘。)
1給定資料
1.2013年7月3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推進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部署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會議指出,創新方式,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是惠及人民群眾、深化社會領域改革的重大措施,又是加快服務業發展、擴大服務業開放、引導有效需求的關鍵之舉,也是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推進政事、政社分開。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必然要求。要放開市場準人,釋放改革紅利,凡社會能辦好的,盡可能交給社會力量承擔。加快形成改善公共服務的合力,有效解決一些領域公共服務產品短缺、質量和效率不高等問題,使群眾得到更多便利和實惠。
政府購買服務在2013年逐漸常規化,成為新型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一種方式。政府購買服務的關鍵是將政府本來承擔的社會和公共服務職能交給有資質的社會組織來完成,并按照市場標準訂立服務合約,社會組織根據合約提供公共服務產品,政府按照一定的標準邀請第三方進行評估履約情況,并支付服務費用。
政府購買服務本身儼然成為趨勢,在2013年,廣東、上海、江蘇、山東等省市制定了政府購買服務的有關意見,廣東、山東、河北等省還陸續出臺了政府購買服務指導目錄及專項管理規定。同時北京、河北、重慶、青海等大部分省市也正在制定本地區指導意見。2013年全國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資金達到150多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幅度較大。而在廣東等地,政府購買服務已經超越社會工作機構,并覆蓋到整個社會組織領域。據財政部消息,2014年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在不增加預算的情況下,將在全國全面展開。
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體現了政府把改革推向深水區的決心,但政府“簡政放權”不再“大包大攬”,并不意味著撒手不管,因為某種程度上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還是新生事物,更需要政府格外用心,才能讓作為公共服務產品消費者的公眾,權益得到有效保障,進而獲得更多便利和實惠。
2.2013年7月,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研究推進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該消息在社會上引發強烈反響。專家表示,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釋放重大改革信號,利好社會組織,但要注意幾個方面的問題,以防政策變味走偏。
一些政府對其重要性認識不充分,對己有利的事情不愿交出去,反之則想甩包袱推責任。購買服務須引入評價機制,要變“政府配餐”為“百姓點菜”。但一些地方政府仍不習慣讓群眾說了算,使購買服務流于形式。有些政府部門擔心改革會造成權力資源減少,出現服務“真空”或監管失職,把應該推向市場的事項變換方式仍由政府承擔。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到2015年我國要培養200萬社會工作人才,然而2012年底我國社會工作專業人員總數不足30萬,差距巨大。
“我們國家現在的社工體系還面臨人才緊缺,規模弱小等一系列問題,有沒有能力承擔這樣的公共服務,質量怎么樣,令人擔憂。”為汶川地震再孕媽媽作心理疏導的民間公益組織“媽媽之家”創始人1說,“一講要購買公共服務,廣東等地一下子就冒出來很多所謂的社工組織,惡性競爭,這是應該警惕的。路要一步一步走,社工體系還沒到那個程度就貿然推進,很容易出問題”。
目前,政府購買服務盡管涉及領域較廣,但在教育、文化等主導性公共領域購買的服務較少。各地對項目選擇的原則、標準、條件都不統一,政府購買什么類型的服務項目、購買多少、怎么購買等都還存在著一定的隨意性,缺乏完善的項目選擇機制。
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H認為,很多公共服務難以量化,不像水利水電那樣的工程項目有一堆指標可供參考,好不好事前無從知曉。這就導致對公共服務進行招投標時,政府的自由度很大,容易出現腐敗。
1說,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需要制定明確的規則,政府采購不要成了滋生腐敗的溫床。政府公共服務的購買程序要公開化,競爭者彼此監督,服務對象監督,那樣的話政府也就不會成為受攻擊的對象了。
H認為,農村市場發育不完善,沒有公共服務可以購買,因此必須有一個從事業單位中培育、孵化社會組織的過程。可先在具備條件的地區進行試點,再逐步推廣。“必須有良好的配套措施來保證政策真正落到實處。沒有配套措施,財政支出很容易打水漂。”
3,國務院常務會議召開同一天,B市也正式發布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引進社會資本的實施方案,并拿出27個具體項目啟動第一批試點。根據方案。B市將在軌道交通、城市道路、綜合交通樞紐、污水處理、固廢處置等六大市政基礎設施領域全部向社會資本開放,總投資約3380億元,擬引進社會投資約1300億元。其中,B市地鐵16號線、14號線、新機場高速、蘋果園交通樞紐等都列入了首批27個試點項目名單中。無論是否巧合,這些信號都預示著公共項目建設的“大門”全面向社會資本敞開。
“將適合市場化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務事項,交由具備條件、信譽良好的社會組織、機構和企業等承擔。”會議一方面要求各地政府制定購買服務的指導性目錄,明確政府購買服務的種類、性質和內容,并試點推廣;另一方面也強調,政府可通過委托、承包、采購等方式購買公共服務。
在部署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時,會議同樣提到,要同等對待各類投資主體,利用特許經營、投資補助、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吸引民間資本參與經營性項目建設與運營。同時,還圈定了部分重點領域。包括市政地下管網建設和改造,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地鐵、輕軌等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統建設,城市橋梁安全檢測和加固改造,城市配電網建設以及生態環境建設等。
放開市場準入。釋放改革紅利。接受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表示,此次會議傳遞出決策層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信號。
長期以來,我國的公共服務一直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薄弱環節,一些領域的公共服務產品短缺,質量和效率不高,譬如教育資源不平等、城鄉醫療體系不健全等問題。會議決定凡社會能辦好的盡可能交給社會力量承擔,加快形成改善公共服務的合力,有效解決一些領域公共服務產品短缺、質量和效率不高等問題,使群眾得到更多便利和實惠。
采取這樣的形式,既能加快解決公共服務產品短缺問題,又能形成公共服務發展新機制。專家指出,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一方面有助于增加公共服務產品,更好地滿足百姓需求,另一方面政府可以減少機構運行和養人的成本,節省行政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政府向社會購買公共服務將帶動公共服務領域的市場開放,社會資本介入公共項目建設與服務市場將全面提速,有利于促進公平競爭,提升投資效率,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加快推進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還能加速公共服務從“政府配餐”向“百姓點餐”的轉變,有效解決部分領域公共服務產品短缺、質量和效率不高等問題,從而改善民生福利,提升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政府向社會購買公共服務可以精兵簡政,隨著競爭機制的引人,政府透明度提高,能有效遏制政府部門從公共服務中牟取利益的傾向,進而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務。
用政府購買公共服務來解決社會服務薄弱問題,既是進行結構調整、惠民生的重要舉措。也給社會各方參與發展提供公平機會,這迫切需要政府簡政放權,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繼續大力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地方要切合實際。切實將政府“不該管”、“少管”、社會“接得住”且“管得好”的事項轉移給社會組織或其它社會力量,為社會資本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讓渡空間、拓寬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