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給定材料 |
第 4 頁:參考答案 |
3.當瘦肉精、鎘大米、毒豆芽、假粉條、劇毒臘肉、染色饅頭等被媒體頻頻曝光之后,在人們對食物缺乏安全感的背景下,“有機食品”便成了“食品安全”的代名詞。
但是,“有機食品”的價高驚人,卻又讓消費者咂舌。有機蜂蜜每公斤358元、有機豬肉每公斤160元、有機雜糧每盒(268克)268元……近年來,一些食品包裝上紛紛標注“有機”二字,并標榜“高質高價”。
家住江蘇省南京市衛崗地區的張大媽特別愛喝蘿卜湯,隔三差五,她就要到附近的“南京普朗克有機田園連鎖專賣店”去買幾根蘿卜。因為這種蘿卜不是普通蘿卜,有“普朗克”的有機食品品牌,雖說價格要比一般蘿卜貴上一兩倍,但張大媽認為,這個價格自己還消費得起,“況且這蘿卜味道還好,而且是有機的,吃著放心”。
其實,不僅僅是張大媽,在衛崗集貿市場的這家普朗克有機田園連鎖專賣店里,已經出現了不少忠誠的消費者。據售貨人員介紹,像張大媽這樣收人不高的工薪階層,在消費者中約占10%的比例。
為了了解消費者在購買有機食品時的不同心態,南京國環有機產品認證中心前不久還專門對南京普朗克有機蔬菜專賣店進行了一次現場問卷調查。
調查分析顯示,在購買有機蔬菜的消費者中,教師、科研人員、企事業單位干部、國家公務員和私營企業職員占了消費者總數的86%。證明文化水平高低與人們對有機食品的認同成正比關系。但不可忽視的是,消費者中工人的比例也占了14%,說明有機蔬菜絕對不是所謂的“貴族食品”。
按照國際通用的食品安全標準,安全食品從低到高共有3個階段:無公害食品一綠色食品一有機食品。那么,消費者是如何對“有機”、“綠色”和“無公害”3種安全食品進行區別的?在“獲知有機食品的途徑”專項問卷調查中,發現在消費者中很了解和不太了解的群體各占1/5左右,而比較了解和基本了解的各占約1/3。這說明盲目購買有機蔬菜的消費者很少,這與曾經在北京和上海進行的有機蔬菜市場調查中,大部分購買者都不太了解、甚至根本不了解的結果相比,已經有了明顯的進步。
當然,必須強調的是,即使在這些認為自己很了解和比較了解3種安全食品區別的消費者中,實際上有很大一部分并不能真正說出三者的區別。他們最通常的回答是:有機食品不使用農藥和化肥。對于有機食品關于轉基因、轉換期、緩沖帶、輪作、跟蹤體系、加工、儲存、運輸、認證、銷售證等方面的知識幾乎還是空白。
“有機產品不使用農藥、化肥,營養肯定也更勝一籌。”前來采購并接受采訪的消費者表示。然而,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總工郭春敏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歐美國家并不允許宣傳有機產品比其他產品安全營養,有機產品不過是一種生產加工方式及生活理念,消費者簡單地將有機食品看成是最安全、最有營養的食品并不科學。
4.記者追蹤一些有機食品產業鏈發現,隨意標注“有機”字樣、花錢購買認證、張貼假冒認證標志等現象屢見不鮮。一些售價不菲的有機食品,只是披著“有機”外衣的大路貨。還有的食品包裝上只貼了“有機產品認證標志”,但沒有認證機構的標識。
不僅如此,還有的“有機食品”認證已過期或撤銷。根據超市提供的信息,記者聯系上一位常年進行“有機食品”收購、加工和包裝的經紀人劉某。他表示,有機食品行業之亂,關鍵是認證環節隨意性大,“像中綠華夏、南京國環等知名認證機構還可以,但對不少認證機構來說,你只要花兩、三萬塊錢,基本就能拿下有機食品認證”。
劉某還透露,交了錢,一些認證機構或中介公司會派專人幫助“搞定”申請、文件審核、實地檢查等認證全流程。不僅如此,因受利益驅動,有些認證機構甚至主動找加工企業花錢買有機食品認證。
針對認證中出現的問題,記者聯系到負有監管責任的國家認監委。相關工作人員表示,按照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國家認監委應組織地方認證監管機構對有機產品認證,但目前有機食品監管體制還不完善,僅靠認監委一個部門很難進行“全覆蓋監管”。
面對當前的食品安全問題,國際上最有權威的有機食品機構——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駐亞洲人員Z在談到人們普遍關心的食品安全時說,目前,大家別把有機食品當成救世主。他認為,要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必須從源頭上進行控制。
5.2011年以來,J市在食品安全監管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2011年7月,J市在所在省份率先成立了市政府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形成了市長負總責,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任主任分管部門3位副市長和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任副主任24個單位“一把手”為成員的堅強領導。2011年12月,J市103個鄉鎮(辦事處)也全部設立了食品安全辦公室,1826個行政村、163個社區都明確了1名食品安全監督員,從而構建起了四級食品安全監管機構、綜合協調機構和常設機構,在全國尚屬首例。
為強化督查,增強聯動,J市建立健全了目標管理、“一票否決”、聯合執法等10項制度,以長效機制管長遠。據統計,全市共組織開展聯合執法15次,定點督導4次,督查暗訪10次,排查各類食品生產經營企業、門店6495家,銷毀假冒偽劣食品貨值500多萬元。
與此同時,J市還通過定期開展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和社會評估的“雙評機制”,擺脫了“事后救火”的窠臼,實現了食品安全監管的關15前移、提前預防。
2011年以來,J市在重點品種風險監測工作中,以大米、食用油、糕點等11個品種為重點,先后3次進行風險評估。截至目前。J市共抽樣食品3860批次,查處了177批次不合格食品。
據J市質量技術監督局食品監管科科長S介紹,J市的500多家食品企業全部都有電子誠信檔案,并按照其誠信等級分級監管,實行食品企業“黑名單”制度。其中,沁陽順鑫飲料廠、濟源鵬遠食品廠兩家被列入“黑名單”,不僅被吊銷生產許可,其法人代表還被終身禁止從事食品行業。
同時,自2011年4月以來,該市財政每年拿出不少于100萬元資金,用于獎勵食品安全舉報。有獎舉報實施以來,J市共收到群眾舉報投訴62起,已查實辦結60起,兌現獎勵資金近萬元。
2011年11月,國務院食品安全督查組在J市檢查時一致認為:“J市在食品安全制度建設上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嘗試,取得了顯著成效,食品安全監管工作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國的前列。”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