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給定材料 |
第 4 頁:參考答案 |
1給定資料
1.2014年2月28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江南大學等聯合在京召開《中國食品安全發展報告(2013)》、《中國食品安全網絡輿情發展報告(2013)》出版新聞發布會。報告稱,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食品工業每年平均以兩位數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產業規模迅速擴大,主要食品產量均有較大幅度增長。大米、小麥、食用油、肉類、啤酒、味精等食品產量已位居世界第一。這不僅有效地保障了我國13億人口食品供應的數量安全,而且在總體上基本滿足了人們對食品多樣化、營養化等多方面的需求。從加工制造環節食品質量水平來分析,我國食品質量有了新的改善,總體狀況良好。
報告指出,“總體穩定,正在向好”是目前我國食品安全的基本面,并將成為未來一個時期我國食品安全風險的基本走勢。近年來我國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大多數以人源性因素為主。分散化、小規模的食品生產方式與風險治理間的矛盾是最根本性的核心問題之一,優化和約束食品生產經營主體的行為、轉變生產方式,成為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內我國防控食品安全風險的基本選擇和必由之路。必須借鑒國際經驗、總結國內實踐,把握世界食品安全治理發展演化的共性規律,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食品安全風險國家治理體系”。
2.“買菜最主要的就是看外觀,比如新鮮的帶魚是銀白色、亮亮的,新鮮的牛肉是鮮紅的,綠葉蔬菜顏色越深營養越好。”市民王女士說。走訪市場發現,像王女士這樣十分注重食材外觀,甚至以此評判食材品質高低的消費者為數不少。
據業內人士介紹,隨著種植養殖技術的不斷提高和改進,蔬菜、瓜果、家禽等農產品的品質會隨之提升,但許多自然生長的新鮮食材,本身并沒有鮮亮的色澤或者靚麗的外觀。由于部分消費者過于追求食品的“賣相好”,使得一些不法經營者濫用各種添加劑,對食品進行“美容”。近年來接連被媒體曝光的“用硫黃熏蒸木耳”“用燒堿、甲醛等加工水發產品…‘用洗蝦粉扮靚小龍蝦”等食品安全事件,已屢屢敲響警鐘。
“食品添加劑本身沒有錯,合法使用能起到調色、增香的作用。”食品安全專家F說,“但為了‘賣相好’,毫無節制地濫用添加劑,甚至加入非食用物質,會直接損害食用者的健康”。
從事水產品銷售多年的W表示。部分消費者對水產品新鮮度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譬如,深海魚類除非一捕撈上岸就進行初加工,否則經過長距離運輸,很難保持新鮮。所以在內陸市場上看到色澤十分鮮亮的帶魚等海產品,消費者要打個問號,而不應趨之若鶩。”
“最近愁死我了,孩子一直喜歡喝酸奶。可最近有報道稱很多酸奶添加劑都是非法添加的,嚇得我也不敢給孩子喝了。”一位市民報怨道。“喝鮮奶?我都覺得不好喝,更別提孩子了。”面對給孩子喝鮮奶的建議,這位市民一口拒絕了。她稱以前買東西主要看品牌,不怎么看外包裝上的配料表,現在一看,幾乎沒有不含食品添加劑的食品。可是不含添加劑的面粉卻不怎么受她的待見,最近,她一直往外推銷別人送的無添加劑面粉。“包餃子愛破,蒸饅頭放不了兩天就干。東西是好,可咱真是吃不慣”。
明明知道牛奶是沒有水果香味的,但人們卻喜歡那些帶有濃烈水果香味的乳飲料和酸奶。人們一邊談“添”色變,一邊卻又追求食品的口味和外觀。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餐館飯菜好吃才能吸引客人,而使用食品添加劑可以讓食物的色香味俱全,現在餐館的菜不放添加劑的可能性很小。而那些餐館為了在同行業之間競爭,在節約成本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追求利益,就會千方百計讓菜變得更加美味。“不放添加劑了,大家普遍反映面條沒有以前筋道了,饅頭也沒有嚼勁了,遠不如那些放食品添加劑的生意好。”一位經營面食生意的老板說。
對此,有專家表示:“我國老百姓在飲食中比較注重味道,這本無可非議。但如果過于追求口感和味道,很容易誤人歧途。這難免會促使更多食品加工者為迎合消費者口味,大量加入各種提升味道的物質。甚至化工原料,長時間食用,肯定會危害健康。”
養生雞湯、濃香豬骨湯、老火鴨湯,這樣的火鍋底料聽起來就讓人很有食欲,再加上電視廣告中誘人的畫面,許多消費者忍不住想親身嘗試。
然而,這些火鍋濃湯真的是用真材實料慢火熬制的嗎?一位業內人士指出,其實此類濃湯大多是用湯包兌水而成,與消費者自己用調料做湯“本質上沒有什么區別”。
無獨有偶,深受消費者歡迎的自制果汁也被指“有貓膩”。在互聯網上,一段由日本食品添加劑研究人士安部司演示的視頻令人深思。視頻中,安部司將葡萄糖果糖溶液、檸檬酸、合成維他命C以及各種味道的合成香料和色素等加人水中。就能調出一杯與純果汁口味非常相似的假果汁。
業內人士指出,真正鮮榨的果汁價格較貴,而這種調制而成、被用于“無限暢飲”、“免費提供”的假果汁則便宜許多,不法商人會用它來“裝點門面”。
有人曾撰文指出:“在問題食品泛濫的過程中,作為消費者的我們,實際上也曾經助紂為麈二。對此,復旦大學教授G分析說:“消費者對香濃口味和豐富營養的盲目追求,導致我們逐漸偏離了食材本身。有的商家還不斷發明關于食品口味、營養成分的新名詞。炮制新概念,并且通過廣告宣傳對消費者特別是年輕人形成誘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