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給定材料 |
第 4 頁:參考解析 |
一、注意事項
1.本題本由給定資料與作答要求兩部分構成。考試時限為180分鐘。其中,閱讀給定資料參考時限為50分鐘。作答參考時限為130分鐘。
2.請在題本、答題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填寫自己的姓名和準考證號,并用2B鉛筆在準考證號對應的數字上填涂。
3.請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在答題卡上指定的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的作答無效4.待監考人員宣布考試開始后,你才可以開始答題。
5.所有題目一律使用現代漢語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監考人員宣布考試結束時,考生應立即停止作答。將題本、答題卡和草稿紙都翻過來留在桌上。待監考人員確認數量無誤、允許離開后。方可離開。
嚴禁折疊答題卡!
1給定資料
1.臨近清明小長假,家住北京西城區的劉大媽發現,家門口菜市場里的豬肉價格開始小幅下降,青菜又和豬肉差不多貴了。“脊骨現在7塊多一斤,芥藍、豆角和蘆筍也差不多是這個價錢。”劉大媽一邊扒拉著菜籃子,一邊跟某日報記者念叨著。菜比肉貴,這種現象并不鮮見。除了油價漲、物流貴等,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年輕一代人都去城市打工了,留在農村務農的農民越來越少,農村的勞動力價格也在飆漲。
近年來,經濟發達地區的“民工荒”問題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然而,就在人們對“民工荒”問題寄予關注的同時,卻將隱匿于其背后的“農民荒”給有意無意地忽視和屏蔽掉了。有人曾戲言,現在留在農村種地的是“386199”部隊——“38”代指婦女,“61”代指兒童,“99”代指老人,這種現象在全國農村普遍存在。這就給我們帶來了一個不可回避的大問題——將來誰來種地?
糧食安全對于我們這樣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任何時候都不能出現閃失。保住18億畝耕地,最重要的是“保住18億畝耕地的紅線”,最基本的是“保證有人種這18億畝耕地”。不可否認,造成當前“農民荒”的背后有著諸多原因,如種田收益率低、農業生產條件相對較差、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滯后、文化生活匱乏等。但在這些之外,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那就是——雖然如今很多農民子弟都摘下了“文盲”的帽子,卻又有很多人被貼上了“農盲”的標識,農村缺乏有文化、有技能、懂經營、會管理的現代新型農民。
在一些地方,轉移出去的農民七成以上是“80后”“90后”的青壯年勞動力。有調查顯示,他們中的七成表示不愿意再回鄉務農;留下來的務農農民平均年齡達到55歲,其中婦女超過6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近80%,年均接受系統培訓的不足5%,具有職業農民雛形的不足10%。這一系列數字令人警醒:如果不未雨綢繆,10年后,當目前這一批五六十歲對土地有感情的農民無法勞作,一批對土地沒有感情的“農二代”“農三代”又不愿回鄉種田時,我國農業勞動力將面臨巨大困境。對此,我國“三農”問題專家L曾不無擔憂地說:“新型農民搞農業少了,這是一個大問題,不僅會影響糧食安全,也會加速農村社會的凋敝。”
2.兩年前,北京的石嫣女士在通州投資30萬元,承包了40畝地,辦起了農業生態園。“我們做的是社區支持型農業,會員制,接受預訂后再進行種植和養殖,然后把農副產品送貨上門。”石嫣告訴記者,不到兩年的時間,她已經用盈利把通州這片地擴展到140畝,目前擁有500會員。去年,她又在順義投資80萬元,承包了50畝地,目前也已經擁有了100多會員。近些年,已經有不少像石嫣這樣在農村承包土地、荒山、林場、水域等開展農業創業的“城里人”,大都取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樂呵呵地做起了“農民”。
傳統農民也正在“轉型升級”,成為職業農民,如在大中城市周邊經營生態采摘、園藝、有機作物種植等與農副產品相關的商業,以及廣大農村地區的一些種植大戶、養殖大戶、農業經紀人、合作社帶頭人等。他們從生產到銷售都遵循著市場規律,在市場中不斷擴大經營規模,已經走上農業產業化發展之路,正在經歷著由傳統農民向職業農民的角色轉換。
石振民、楊秀巖夫婦是黑龍江省五常市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2004年以后,村里3700多口人,有2200多人陸續外出務工。看著村里留守的婦女、兒童和老人,石振民提出把他們耕種不好的土地承包下來。鄉親們一聽不用種地就能拿到錢,農忙的時候還可以額外打打工,不少人就主動把地轉租給了石振民。石家的承包田六七年間發展到近1.2萬畝,橫跨5個鄉鎮16個村。石振民購買了20多臺(套)大型農機具,有時不夠用還得租借一些;秋收時候,每天用工300多人。去年,他家生產糧食1500多萬斤,能裝滿100多節火車皮,純收入至少在500萬元以上。
“本月底,合作社訂購的飛機就要到位了。”2014年3月14日,河南菡香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下稱“菡香合作社”)理事長王福軍指著面前幾百畝綠油油的農田說,“遙控飛碟式,除蟲、防病都很方便,不但節約大量人工,而且作業標準會提高很多。”全機械化服務大米產業鏈,在國內都極少見,這也讓菡香合作社名噪中原。而它在全國農業界還有更簡潔的稱謂——“武陟米商”。
去年8月,深圳有源農產品有限公司主動找上門,與其簽訂了定制銷售協議。短短4個月,就進了3萬斤大米。照此出貨量,菡香合作社既有的2000畝農田是“撐不夠”的,因而今年需要解決種植面積擴張問題。眼下,周邊兩個縣已得到消息,以千畝可流轉土地向王福軍發出邀約。
曾被鄉親視為“種田門外漢”的王福軍,如今變成了將武陟縣大米賣得最遠、最多、最上檔次的職業農民,這都源于他的“生意頭腦”。“我打小就不喜歡種地。”2006年,開塑料制品加工廠的王福軍被“拽”進大米種植合作社“湊份子”。他當初有所顧慮,因為武陟大米不出名,賣不上價。此后的6年,他忙于破題;注冊商標,探索種植環節全機械化,建立綠色種植生產模式、合作聯社系統化服務、大米深加工基地等。這種探索打下了硬底子。2011年初冬,河南持續陰雨,導致黃河流域大米減產40%,但很慶幸,合作社有自己的大米加工廠,兜住了底。2013年7月,在中國農科院組織的一次全國優質大米評選中,武陟大米擊敗27個品種奪魁,更贏得了深圳有源這一大客戶。
3.什么是農民?是“農業戶口者”,還是“農業從業者”,抑或“農村居住者”?國際權威工具書《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在“農民”詞條中困惑地寫道:“很少有哪個名詞像‘農民’這樣給農村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和經濟學家造成這么多困難。”
在中國,曾幾何時,農民給人的印象已經定格:東北黑土地上趕著馬車的長臉漢子,陜北高原系著白羊肚毛巾的放羊老人,中原大地褲管高挽的中年男子,江南水鄉彎腰插秧的年輕婦女……千百年來,乃至今天的大部分地區,我國農民都是以這種“傳統農民”(peasant)的樣態存在。因此,在發達國家早已體系成熟的“職業農民”(farmer),對我國而言還是一個新詞。2012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正式提出要培養“新型職業農民”,農民將取代“身份”,成為一種職業。
什么是“職業農民”?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Q教授下了這樣一個定義:職業農民就是以市場運作實現利潤最大化為目的、以農業為穩定職業、具有較高素質和社會責任的農民。如果說這個定義比較晦澀的話,我們可以相對簡單地把種植大戶、專業大戶、養殖大戶、農民經紀人、小型農業企業家等理解為職業農民。根據美國人類學家沃爾夫的經典定義,傳統農民主要追求維持生計,他們是身份有別于市民的群體;而職業農民則充分地進人市場,將農業作為產業,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選擇使報酬極大化。
在土地、水資源等要素逐漸趨緊的生產條件下,提高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是提升農業產業的需要,是富裕農民的需要,也是滿足民眾衣食的需要,而這一切的“需要”都要靠“人”去實現。另外,現代農業需要高技術、高投入,以實現高產出、高品質。如此,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有一支能把先進的農業科技應用到生產實際的高素質人才隊伍。以職業農民的重要主體——種糧大戶為例:我國目前有種糧大戶68.2萬戶,占全國農戶總數的0.28%,雖然數量比例不大,但是發揮的作用不容忽視,他們經營的耕地面積有1.34億畝,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7.3%;生產糧食1492億斤,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12.7%。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建設美麗中國”,這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職業農民更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力量。無論是依靠科技發展現代農業,還是完善管理健全基層民主,無論是發展農業農村經濟,還是引領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有文化、高素質的職業農民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三農”中國夢,核心是要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而擴大農民增收的關鍵是要發揮農業農村先進生產力的帶動作用,職業農民就是農業農村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就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領軍力量,就是擴大農民增收的中堅力量。推進“三農”中國夢一路前行,離不開職業農民。
關注"考試吧公務員"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公務員報名、真題答案、備考信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