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作答要求 |
第 2 頁:閱讀資料 |
第 4 頁:參考答案 |
“今年是近幾年電力供需形勢最為緊張的一年,電力缺口總量可能超過3千萬千瓦。”2011年5月27日,在“迎峰度夏保供電”會議上,國家電網副總經理帥軍慶作出上述表述。2011年以來,我國工業用電需求保持較快增長,1~6月,工業用電量增長11.7%。在全國工業用電量的增長中,建材、冶金、化工、有色四大高能耗行業用電增長明顯加快,其中建材、鋼鐵行業用電量分別增長19.8%和12.5%,四大行業合計用電量7482億千瓦時,拉動全社會用電增長3.8個百分點。尤其進入6月份,工業用電量增長12.5%,比上月加快2個百分點,當月鋼鐵、有色、建材、化工行業用電量合計占工業用電量的45%,比重較5月份提高0.6個百分點。由于經濟結構不合理,高能耗產業能源需求增長過快,2011年下半年,全國的用電形勢將比較嚴峻,7月上旬,又有12個省份,實施了拉閘限電。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林伯強告訴記者:“經濟增速與用電量增速的比例應當為1∶1的關系,這是一個剛性的關系。但中國長期以來工業用電量增長超過GDP增速,說明我國的經濟結構仍不夠合理,發展方式粗放,由此帶來能源需求過快增長。”林伯強分析,“2011年上半年,我國第二產業用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75.3%,而其中重工業用電量占第二產業用電量的82%、全社會用電量的61.88%。”“重工業絕大部分為高耗能產業,重工業用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超過60%,一方面符合我國經濟發展所處的階段,另一方面也反映重工業在經濟中占比過大,產業結構亟待調整。”
5.“有沒有發現我們的‘空間變量’正在發生變化?面對這種變化,上海必須主動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不主動調整的結果就是‘被調整’,被土地資源、商務成本之類的強約束調整掉。”在2011年7月9日一場關于長三角區域協調發展的研討會上,上海市經濟學會會長、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發展戰略研究所所長周振華教授,對于當下上海經濟轉型的迫切性直言不諱。
在周振華看來,2011年上半年上海經濟增速全國倒數,工業投資幾乎零增長,諸如此類的現狀都是正常現象,再追求經濟增長的速度并沒有多少意義,結構的輕型化將是一種必然趨勢。之所以這樣判斷,很重要的原因是隨著交通網絡日趨完善便捷,我們的“空間距離”在壓縮,區域經濟的“空間變量”在變化。這一變化的直接結果,就是要素資源配置的范圍、方式和效率變化了。一個深遠影響就是,強化了市場機制在區域發展中的作用,促使各地政府在區域合作方面有新的思考。
而上述變化會引發產業效應和城市效應。產業效應是指一種區位變化,原先落后地區、經濟邊緣化地區因為區位的變化而變得具有增長潛力,于是企業選址就會重新考慮,從而促進產業布局的調整。而城市效應,則是指城市的集聚功能、輻射功能會更加顯現,加快全球城市群的進程。
迎接“空間變量”的變化,上海必須以變應變,加快開放度,為各種要素的流動發揮作用,讓要素在這里有更大的社會認同感;與此同時,主動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構建大流量的資源流動和配置的平臺,政府間的合作也要更多關注在規劃統一性和一體化上。周振華強調,上海要有更大氣的開放度,招商引資也要換思路,可以大力引進功能型、服務型機構,包括一些不營利、無稅收的公益性組織。
6.2010年12月27日下午,溫州市勞動保障局職業介紹指導服務中心,能同時容納上千人求職的大廳,只有20余名求職者在徘徊;大廳中央,20余平方米的電子顯示屏,用紅色文字滾動著幾百條招工信息,然而鮮有“看客”。
服務中心記錄顯示,當天入場登記求職人數僅為28人,比去年同期100多人的登記量,減少了三分之二以上。“新村”職業介紹所是這個服務中心里的十年老店。負責人林女士指著鋪滿桌面的招工信息說:“這么多崗位還沒招到人,和往年相比,今年市場明顯冷清了。”
在“新村”介紹所,溫州泰馬鞋業有限公司正登出招聘皮鞋車包工的信息。“人不好招啊。”公司行政部主管劉某說,由于現有工人的流動,該公司每個月要到勞務市場招聘五六十名儲備工人。為完成這個任務,他經常往職業介紹指導服務中心跑,盡管這樣,每月也只能完成60%的招工任務,還有40%的用工缺口,“明顯感覺近幾年從中西部來的工人越來越少。”
人口紅利逐漸勢弱,勞動力市場由買方市場轉向賣方市場,買方市場必須通過提高勞動力價格來獲得勞動力。經濟發展靠廉價勞動力的時代即將結束。珠三角等地提前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降低了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比重,通過這種方式減弱了對大量勞動力的依賴,用科技含量和品牌提高產品附加值,從而增加產品的利潤。企業利潤高了,自然有能力給員工加工資。
解決用工荒,從長遠看,必須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這一點,溫州市海螺集團等企業早已意識到。他們不再僅僅依靠“晴雨傘”等傳統產業,而是升級換代,邁向了“人血白蛋白”、“植酸酶”等高科技領域。該公司人力資源部負責人表示,轉型升級這幾年來,公司規模日益擴大,但是勞動用工卻沒有隨之增加,反而比轉型前略有下降,所以當其他企業糾結于“訂單多”與“工人缺”的矛盾時,他們顯得頗為淡定。
康奈集團是溫州市老牌的制鞋企業,也是用工大戶,企業有員工3000余人。該公司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陳增鑫介紹,公司十分注重打造留人環境,從生活條件、發展平臺、精神文化、人文關懷等多方面,為員工營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氛圍。目前公司員工的穩定率在95%以上。而從長遠考慮,他們正在加緊轉型升級的腳步,向高端制造和高端品牌發展。近年來,公司不斷引進國外先進的生產流水線,提高了產品的質量、環保、節能水平,同時為世界頂尖品牌貼牌生產。“只有利潤空間大了,我們才能在打造良好的勞動用工條件上有更多的投入。”
7.即將步入后工業化時代的中國經濟正在遭遇三大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尷尬局面,問題突出表現為第二產業比重過高,第三產業發展不足。尤其最近幾年,方興未艾的新經濟與失衡的產業結構矛盾尖銳,優化調整各產業比重成為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需要。
申銀萬國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李慧勇認為,造成這一尷尬局面是因為中國產業經濟中長期存在通過制度扶持工業、抑制服務業的現象。由于服務業受到較多的政府管制,而且要以全部營業額征收營業稅,稅收負擔較重,在客觀上限制了民間資本進入,制約了第三產業的發展。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工業企業經濟效益指標也顯示,自2002年以來,除2008年遭遇國際金融危機有所下降外,其他時間段中國工業企業的銷售利潤一直都維持在高位。出于獲取利潤的本性,投資工業企業成為投資者首選。
而“十二五”期間,由于受到供求變化和國家政策的推動,勞動力價格將明顯提高,全社會節能減排需求將進一步提升。同時,“十二五”規劃建議首次把“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作為規劃制定的指導思想。未來,加快城鄉一體化、進一步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加大對欠發達地區扶持力度等將得到實質性推進。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日后中國經濟轉型的制度和環境還將發生一系列變化,這在客觀上也要求中國的產業結構作出相應改變。
解決難題的出路又在哪里?李慧勇認為,出路在企業自身。宏觀產業結構的轉變是以微觀企業的轉變為基礎的,無論是國家的產業、資源和環境成本,還是勞動力成本的變化,最終能促使企業下決心轉型的根本原因一定是這些因素影響到了企業的利潤。因此,關鍵還在于盡快推動企業成為改革轉型的主體,只有企業自覺主動地承擔起經濟轉型的義務,市場的優化配置作用才能發揮出最大效能,從而推動產業結構朝著更加高效、合理的方向發展。
8.2011年以來,臨滄市堅持以“規劃調結構、產品調結構、項目調結構、科技調結構、算賬調結構、龍頭企業調結構”為方法,以“長短結合、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為原則,以“穩糧、擴經、提質、增效”為主要內容,著力調優農業產業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上半年,全市調減糧食、甘蔗種植面積22.7萬畝,其中:調減糧食種植面積20.5萬畝,調減低產低質甘蔗面積2.2萬畝。調減面積用于發展烤煙14.7萬畝、蔬菜0.8萬畝、咖啡2.4萬畝、蠶桑1.1萬畝、香蕉0.5萬畝,發展番荔枝、印奇果、火龍果、葡萄等0.1萬畝,新建設施大棚瓜果蔬菜650畝。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傳統產業得到有效提升,高價值特色產業發展步伐加快:一是甘蔗、茶葉、橡膠傳統產業有效提升;二是畜牧產業穩步發展;三是咖啡、蠶桑、木薯、水果、蔬菜優勢特色產業加快發展;四是漁業經濟展現新的發展勢頭。
9.當前新興產業正呈現出依托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從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轉變的發展趨勢。為了適應這種變化,科學引導產業結構調整,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要建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生教育理念、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以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職業教育的需求,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要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一是改造提升制造業;二是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三是大力發展服務業。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積極發展生活性服務業;四是加強現代能源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建設。積極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新版《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力求全面反映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主要內容;二是更加注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自主創新;三是更加注重對服務業大發展的支持;四是更加注重對產能過剩行業的限制和引導;五是更加注重落實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關注"566公務員"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公務員答案、公務員真題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