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所從事的所有活動都有一定的風險,
只是風險的可接受程度與減少風險需付出的代價不同。”
環保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副總工程師陳曉秋表示。為了體現核電的安全性,核電有“
兩個千分之一”的定量安全目標:第一,
反應堆事故對核電廠附近的個人或居民群體可能產生的急性死亡風險,
不應超過由于其他事故而普遍受到的急性死亡風險的0.1%;第二,
反應堆事故對核電廠附近的個人或居民群體可能產生的晚期(癌癥)死亡風險,
不應超過由于其他原因產生的癌癥風險的0.1%。
研究表明。只要核電廠每堆年發生堆芯嚴重損傷的概率小于萬分之一,
每堆年發生大量早期放射性釋放的概率低于十萬分之一,
就能實現兩個千分之一的安全目標。
“實際上。我們現在所有核電廠都能滿足這一要求,這對新建核電廠提出了更高要求
,所以安全要求更高了。”陳曉秋說,從機理上講,
目前核電設計上已經采取了大量用于預防和緩解嚴重事故的措施,
因此可以說實際消除了大量早期放射性釋放的風險;對于晚期放射性釋放,
有足夠時間實施應急保護措施,以免工作人員和周圍公眾受到核電事故的危害。
隨著核電技術的進步和安全要求的不斷提高,核電廠系統越來越復雜。據介紹,
核電廠安全涉及選址、設計、建造、調試、運行、退役等各階段,
也涉及各種專業領域,不僅是反應堆工程.還包括地質、氣象、水文、構筑物、
機械設備、電器設備、設備鑒定、供電、輻射防護、三廢處理、安全分析、退役等
。針對每個核電技術領域都有很明確嚴格的法規標準導則要求,多重預防,
核電廠的安全系數非常高。
正如國家核安全局一司副司長湯搏所言,安全要求是一方面,
但如何落實是另一方面。“我國的核電廠從設計、建造和管理等各方面,均吸取了其他國家20余年的先進經驗
,安全水平是比較高的。我國大陸目前已投入運行的核電機組共19臺,
迄今未發生過國際核事件分級(INES)2級及以上的運行事件,
也未發生過對人員或環境造成污染和危害的事件。
在世界核運營者組織主要運行性能指標中,
我國運行核電機組普遍處于國際較好水平,部分機組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有些機組名列前茅。”國家核安全局副局長、核安全司一司司長郭承站介紹,
除了嚴格的核電機組運行安全監管之外,
國家核安全局對核電機組排放物也進行了嚴格監管。
國家核安全局和企業分別建立了監測體系,對核電廠的氣態、
液態流出物和核電廠外圍環境實行“雙軌制”監測。
監測結果顯示,我國運行核電廠流出物排放均低于國家規定的控制值。
核電廠輻射環境監測結果表明,秦山核電基地、大亞灣/嶺澳核電廠、田灣核電廠
、紅沿河核電廠外圍各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實時連續空氣吸收劑量率,
均在當地天然本底水平漲落范圍內。
核電廠外圍各種環境介質中放射性核素活度濃度與歷年相比,均未見明顯變化,
對公眾造成的輻射劑量遠低于國家規定的劑量限值。
2011年3月至12月,
國家核安全局會同相關部門對我國大陸運行和在建核電廠進行了綜合安全檢查。
總體結論為:基本滿足中國核安全法規和國際原子能機構最新標準的要求.
具備一定的嚴重事故預防和緩解能力,安全風險處于受控狀態,安全是有保障的。
4.埃及的阿斯旺大壩曾經是埃及民眾和政府的驕傲,可是這個大壩建成之后不久,
對環境的不良影響日益嚴重,逐漸改變了人們對它的評價。
埃及前總統穆巴拉克在一次科學大會上,對參加會議的各國科學家們說:“兄弟們,
姐妹們,從現在到2000年,埃及將不得不面臨一些重大的挑戰,
你們一定要幫助我們取得勝利。這些挑戰,
也就是現在和將來我們所必須要面對的嚴重問題.
需要從各個角度進行嚴肅的科學研究,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阿斯旺大壩所造成的影響
。”
早在20世紀初就有一些專家建議,埃及可以在尼羅河上游修建高壩,
從而調節河水流量,并擴大灌溉面積。當時的埃及政府和水利專家們認為,
修建尼羅河高壩是一箭數雕的高明之舉.埃及政府在蘇聯的資金和技術援助下,
修建了阿斯旺水壩。
大壩水庫的巨大容量不僅調節了下游流量,防止了洪水泛濫,
還利用蓄積的水量擴大了灌溉面積。同時,其解決了埃及的能源短缺問題。可以說
,當時埃及政府修建阿斯旺大壩的預期目標.都一一實現了。
然而,由于當時人們認識上的局限,低估了水庫庫區淤積的嚴重性,
因而對大壩工程可能的效益過于樂觀。更為嚴重的是,
埃及政府和工程設計者在建造如此宏偉的大壩時,還忽視了大壩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既沒有對此作出認真評估,也未曾慎重考慮生態和環境受破壞后的應對措施。
大壩建成后僅20多年,工程的負面作用就逐漸顯現出來,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
大壩對生態和環境的破壞也日益嚴重。
這些當初未預見到的后果不僅使沿岸流域的生態和環境持續惡化.
而且給全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
大壩建成前.尼羅河下游地區的農業得益十河水的季節性變化,
每年雨季來臨時泛濫的河水在耕地上覆蓋了大量肥沃的泥沙,
周期性地為土壤補充肥力和水分。可是,在大壩建成后,
雖然通過引水灌溉可以保證農作物不受干早威脅。但由于泥沙被阻于庫區上游,
下游灌區的土地得不到營養補允。土地肥力不斷下降。
由于河水不再泛濫。也就不再有雨季的大量河水帶走土壤中的鹽分,
而不斷的灌溉又使地下水位上升,把深層土壤內的鹽分帶到地表,
再加上灌溉水中的鹽分和各種化學殘留物的高含量,導致了土壤鹽堿化。
大壩完工后水庫的水質及物理性質與原來的尼羅河水相比明顯變差了。
庫區水的大量蒸發是水質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另一個原因是,
土地肥力下降迫使農民不得不大量使用化肥,
化肥的殘留部分隨灌溉水又回流尼羅河。使河水的氮、磷含量增加,
導致河水富營養化,下游河水中植物性浮游生物的平均密度增加了,由160mg/1
上升到250mg/1。此外,土壤鹽堿化導致土壤中的鹽分及化學殘留物大大增加,
即使地下水受到污染,也提高了尼羅河水的含鹽量。
這些變化不僅對河水中生物的生存和流域的耕地灌溉有明顯的影響,
而且毒化了尼羅河下游居民的飲用水。
由于河水流量受到調節,河水混濁度降低,水質發生變化,導致水生植物大量繁衍
。這些水生植物不僅遍布灌溉渠道,還侵入了主河道。它們阻礙著灌渠的有效運行
,需要經常性地采用機械或化學方法清理,這樣又增加了灌溉系統的維護開支。
同時,水生植物還大量蒸騰水分,據埃及灌溉部估計。
每年由于水生雜草的蒸騰所損失的水量就達到可灌溉用水的40%。
大壩建成后。尼羅河下游河水的含沙量驟減,水中固態懸浮物由1600ppm降至50ppm
,混濁度由30~300mg/1下降為15~40mg/1。河水中泥沙量減少,
導致尼羅河下游河床受到侵蝕。大壩建成后的12年中,從阿斯旺到開羅,
河床每年平均被侵蝕掉2cm。預計尼羅河道還會繼續變化。
大概要再經過一個多世紀才能形成一個新的穩定的河道。河水下游泥沙含量減少,
再加上地中海環流把河口沉積的泥沙沖走。導致尼羅河三角洲的海岸線不斷后退。
一位原埃及士兵說。他曾站過崗的燈塔現在已陷入海中,距離目前的海岸竟然有1~
2km之遙。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