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定資料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鄉建設進程加快和農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農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隨之而來的垃圾污染問題也日益嚴峻,在個別地方已經發展到“垃圾圍村”的地步,成為農村環境治理的一大頑疾,凸顯出農村環境治理之困,已成為鄉村振興工作中一個亟須解決的問題。
央視財經頻道曾派出多路記者,奔赴全國多個地點,就農村的垃圾問題展開調查。據相關報道披露,在陜西省咸陽市乾縣木卜村,垃圾包圍山村,氣味令人窒息;在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舟渡村,一百多畝“垃圾沼澤”驚現三區縣的交界地帶,人只要進村靠近這個地方,成群的蒼蠅就會一窩蜂地圍追著人跑。這些鏡頭下的垃圾堆,已經很難只用觸目驚心來形容,應該說是直接伴隨著致命危險,且這種致命性還是雙重的:一是垃圾堆本身釋放的“毒性”危害極大,垃圾焚燒的氣味極其難聞,濃煙嗆人;二是垃圾隨意倒在原有的池塘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沼澤地,人一旦掉入淤泥,瞬間就會被淹沒。
在垃圾堆已發展到致命地步的另一面,是“沒人管”現象。報道披露的多個案例中,接受采訪的村民說得最多的便是“沒人管”:“這個倒垃圾說起來有人管,誰管?當時管,應付過去就沒人管了。”“沒人管”是因為不知情嗎?答案顯然不是。調查發現,大多數地區村莊在處理垃圾這個問題上,都有一個共同難點,那就是多個部門都在管,但每一個部門都不具體擔負責任,最終似乎所有監管環節走完,垃圾圍村的問題卻依然照舊。這再次提醒有關部門,農村垃圾的治理,也要避免被“各自為政”的監管割據架空,各個部門的口號喊得再響,若不能捋順職能分工,建立協同治理機制,強化結果導向的考核,就將演變為一種精致的形式主義。
農村垃圾治理是一項復雜工程。一方面,農民垃圾處理意識比較單薄,加上環衛設施建設的投入嚴重不足,就造成目前“無法處理”的窘境。另一方面,垃圾數量多、分布廣、隨意傾倒普遍,生活垃圾與工業垃圾混合,給集中治理帶來很大難度。對此,相關專家建議,加大對農村地區,尤其是欠發達地區的資金支持,根據當地的人口數量和分布、氣候、地理環境、生活習慣等相關因素,投資垃圾分類、回收、運輸、填埋、焚燒、循環利用的場地和設備,讓每個聚居點都能方便有效實現垃圾的回收和處理。
從根本上講,“垃圾圍村”問題是一個如何處理、消化農村存量垃圾的問題。要想解決該問題,除了引導農村群眾樹立環保意識外,還要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協同行動的積極性,最終達到垃圾無害化處理,既解決垃圾去向的問題,又解除污染的后患。其實,有些地方經過努力與實踐,已經探索出一些成功經驗。例如,貴州侗寨建立“垃圾銀行”破解垃圾圍村,用垃圾兌換的綠色積分,可以在村里的“垃圾銀行”換成鹽、味精、牙膏、香皂等生活用品。垃圾分類回收后,有重復利用價值的由“垃圾銀行”管理者賣給廢品回收商,收益作為管理者的工作補貼。
雖然農村垃圾污染治理形勢已經刻不容緩,而且任重道遠,但是隨著鄉村振興戰略號角全面吹響,相信在社會各界的充分認識和一致行動下,一定可以守護好每一片綠水青山,讓每一個鄉村都成為希望的田野。
作答要求
根據“給定資料”,談談如何解決“垃圾圍村”的問題。
要求:內容全面,合理可行,語言簡練,不超過350字。
參考答案
一、建立部門協同治理機制。理順政府部門職能分工,鄉鎮一級政府統一安排部署垃圾治理工作,確保監管垃圾治理等工作落實;強化結果導向考核,制定獎懲辦法形成激勵。
二、引導農民樹立環保意識。通過廣播、宣傳欄、墻面標語等渠道,宣傳生活垃圾與工業垃圾區分處理,講解垃圾污染危害及垃圾分類的好處,實現農村垃圾分類減量。
三、加大資金支持,建設環衛設施。根據人口數量和分布、氣候、地理環境等因素,投資垃圾分類、回收、運輸、填埋、焚燒、循環利用的場地和設備,便于垃圾回收和處理,實現集中治理。
四、調動社會力量協同行動。建立“垃圾銀行”,探索垃圾兌換積分換取生活用品模式;鼓勵村民、廢品回收商等共同參與。
相關推薦:
公務員時事政治熱點匯總 | 公務員考試經驗 | 面試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