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熱點:據《中國青年報》報道,曾經締造“高考神話”的湖北黃岡中學輝煌正在遠去,尖子生和優秀教師大量流失,高考成績的優勢不復當年。不少當地老師認為,優秀教師流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由于地域經濟差異和本地激勵機制不到位,黃岡中學很多老師被大城市的學校挖走,高峰期一年要流失320人,該校“數學組總共也就30多個老師,前前后后走了10多個,而且多數是三四十歲的骨干教師,甚至是特級教師”。報道還指出,教師流失的高峰期是1995年—2005年,這是我國幾乎所有高中的入學高峰期,全國高中的規模普遍擴大。在這段時間里,湖北、湖南、安徽等地普遍出現教師由欠發達地區向發達地區流動的現象。
實際上,中西部地區優秀教師向大城市和東部發達地區流動不僅僅發生在上述幾個省份,而是一個全國性的現象,因為地區經濟差異和薪資待遇差異確實非常大。
人才流動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單向度的流動就值得憂慮。我國教育發展長期存在區域不均衡現象,對本就落后的中西部地區教育來說,優秀教師“東南飛”無異于釜底抽薪。
在目前的大學特別是重點大學里,來自農村的學生比例較低,除了人口流動外,農村師資外流恐怕是造成這種現象的重要原因。師資是教育條件的第一要素,尤其是在中西部農村欠發達地區,教育硬件設施差,學生獲得信息的方式有限,對老師的依賴更大。優秀老師走了,優秀學生難免“養在深山無人識”。
在中西部欠發達地區,黃岡地區不算是經濟發展最差的,成就過“高考神話”的黃岡中學師資尚且如此流失,其他地區的情況可能更加嚴重。
從經濟規律的角度看,同一份工作,在生活工作條件越差的地方,薪水越高才能吸引人才。但是我國農村欠發達地區教師薪資待遇與大城市持平尚不現實,遑論高于大城市?本就缺乏優質師資的地區根本吸引不來人才,甚至不能保住已有的人才,導致教育資源更加失衡。
雖然國家一直在努力提高農村教師待遇,但教育資源向大城市、向名校集中的趨勢仍在繼續。有人認為,公平和發展是一對矛盾,要公平就會影響發展,要發展就會影響公平。但是,這顯然不能成為漠視教育資源失衡的借口。如果人才培養頭重腳輕根底淺,我國如何能夠形成人力資源優勢?
提高農村教師待遇不應該是一個理念、一項福利或保障措施,而是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當務之急,也是促進地區均衡發展、促進社會公平的根基工程。讓教育資源趨于均衡、公平,刻不容緩。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