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汛以來,多地出現強降雨,讓一座又一座城市陷入內澇之困。專家建議,內澇敲響了警鐘,必須改變“重地上輕地下”的城市發展觀念,糾正“重建設輕維護”的市政管理模式。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表示,力爭用10年左右的時間,建成較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7月22日 《新京報》)
學界和規劃、建設部門的從業人士早已達成共識,大小城市頻頻出現“看海”的奇景,主要的原因在于:城市規劃建設中“重地上輕地下”,而已建成排水設施的執行標準普遍偏低。用10年左右的時間建成較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理想的目標固然美好,但十年之期太久。況且,這十年之期,從哪一年開始著手行動?各城市、各區域實施日程表如何確定?十年之后仍不理想又該誰來擔責?
完善城市排水系統,要做就從給市民一本有關城市排水工程建設和降水的“明白賬”開始。城市現有排水的標準是怎樣的,現有的城市排水系統排澇能力的上限是多少,導致嚴重積水的極端天氣降水有多大,類似的極端天氣發生概率有多大,以及應對極端天氣,排水系統建設標準需要提高多少、成本要增加多少,等等。把這些關鍵數據列出來,公眾自然會弄清楚,暴雨淹城的成因,應該歸咎于極端天氣還是薄弱的城市建設。在規劃建設部門清晰的“演算”下,公眾也會明白,即使現在的城市排水系統建設無法“一步到臺口”,以城市現有的經濟實力、建設能力,與完善的排水系統相約的日期也清晰可見。
這樣一本“明白賬”,是化解百姓疑惑最有說服力的途徑,是規劃建設主管部門總結、完善自身工作的必要方法,也是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統愿景達成的明細日程表。
雖然,深藏地下的城市排水系統,既無法獲得地上工程的形象加分,又無法獲得地上工程從商業開發中衍生出的經濟收益,卻是對政府執政為民決心的最大考驗。希望有關部門不要只是“畫餅”,更要給出詳細的“制作”步驟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