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近日代號為“培根”的爆料人舉報世界醫藥巨頭法國賽諾菲公司,向79家醫院的503位醫生,借“研究經費”名義,支付約169萬元的費用,引起輿論強烈關注。此前,涉嫌行賄遭到調查的還有英國制藥商阿斯利康和葛蘭素史克、比利時制藥商優時比、丹麥藥企靈北和胰島素生產商諾和諾德,等等。
在我國,制藥企業以各種名義給醫療機構及工作人員和醫務人員回扣、提成等現象,早已飽受詬病。這種現象,不僅造成藥價虛高、坑害患者,而且嚴重阻礙我國醫療體制改革進程。
對于藥企行賄事件,國外一向重視殺一儆百。2012年,美國藥監就曾以欺詐等罪名對葛蘭素史克的賄賂行徑進行指控,葛蘭素史克因此支付30億美元的巨額罰款。同樣是葛蘭素史克,在美國因醫藥行賄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在中國卻仍舊肆意妄為。
對于被曝光的賽諾菲行賄事件,本月10日北京市衛生局工作人員表示,已關注到此類新聞,并已將其上報領導及相關監察部門。此外,北京市紀委已成立市級聯合調查組徹查此事,市衛生局表示將積極配合,進行界定和處理,一旦有商業賄賂的行為,絕不姑息。只有相關部門公正執法、嚴格執法,才能保障廣大老百姓能夠買到價格合理、質量放心的藥品。
藥企行賄現象背后,其實是“以藥養醫”體制在作祟。據統計,2000年到2011年間,無論是門診費用還是住院費用,藥品收入占醫院總收入的44%,一些中小型醫院甚至高達70%。關于藥價的部分,列入中央政府價格管理目錄的藥品,價格由國家計委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其他藥品的價格委托給生產企業所在地的物價局(省級物價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按規定的原則制定。
當前,由于醫療服務的價格受物價局的監管,不好“做手腳”,于是,大多數醫院都走上了抬高藥價維持醫院“正常運轉”的道路。因此,只有“醫藥分家”,才能避免“醫生開藥主要看藥價不看療效”的現象。
在我國,由于歷史原因,好的醫療資源大都集中在大城市或公立醫院,生活在小鄉村的患者很難“就地治療”,這直接導致了大城市醫院“擁擠”,致使藥費畸高。作為醫療體制改革的方向,應使患者在醫療體制的保障下,減少城鄉醫療的差距,使患者可自如地選擇醫療機構,從而促進醫療機構之間的競爭,使患者享受到更優質的服務。
“病有所醫”“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為此,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要求,重點推進醫療保障、醫療服務、公共衛生、藥品供應、監管體制綜合改革,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
杜絕藥企行賄事件,治標也要治本。因此,有關部門不僅要嚴懲涉案企業,更要積極推進醫改,讓群眾早日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