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包括薄熙來、李某某、楊達才等在內的一系列庭審成為各類媒體競相報道的焦點。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公共事件通過網絡平臺披露、發酵并圓滿處理,甚至重大案件的庭審都可以實現網絡同步直播。政府有關部門對社會輿論的控制不再依賴于傳統媒體,而給予自媒體更多言論自由空間,意見領袖推動的輿情左右著很多公共事件的走向。這種活躍的形態,完全符合亨利·博格森提出的“開放社會”概念:政府行為透明,容許并接受民間的批評,價值觀和文化多元,個人自由和人權得到較好的保障。
這個開放社會,面臨著諸多的敵人。它最大的敵人來自公權力的腐敗,尤其是那些不受監督的公權力。楊達才案是開放社會跟腐敗的權力斗爭的一個案例,民間反腐人士不斷“扒糞”,普通大學生申請信息公開,無數的網民參與圍觀,最終使腐敗無處藏身。但有的時候,貪腐的官員會試圖利用權力逃避監督,甚至企圖消滅來自開放社會的監督力量。我們有時感到腐敗越來越多,其實部分是拜媒體所賜,它們盡可能地把這些案件披露在陽光下——把那些權力尋租的陰暗面公之于眾,也能震懾更多的開放社會的敵人。
開放社會的敵人也包括話語權的尋租者。言論自由度因為缺乏相應法律規制,網絡也會成為很多陰謀愛好者的樂園。他們利用虛擬空間的私密性,利用意見領袖的話語權,為了各種目的炮制或傳播不實信息,一度使得網絡上充斥各種謠言、誹謗和人身攻擊。最近因為大肆造謠傳謠而被抓獲的犯罪嫌疑人們,無不有著利用話語權謀取私利的事實。他們或打著揭黑打假的目的敲詐勒索,或傳播虛假信息獲得一方當事人回報,或蓄意制造大量謠言攻擊抹黑體制。開放社會給了他們明亮的眼睛,他們卻人為地制造社會黑暗面,傳遞負能量。
著名哲學家卡爾·波普爾曾在他的《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中批評極權主義是開放社會的敵人。中國社會早已超越極權主義,無論政治體制還是社會文明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開放性,這也逐漸被世界所認可。無論是上海法官嫖娼事件、李某某涉嫌強奸事件、海南校長開房事件,還是楊達才“手表門”事件,都得到公開公正的處理,司法進步有目共睹。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頻繁,社會只會越來越開放而非越來越封閉。讓公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讓民間批評的聲音有存在的空間。讓話語權也在陽光下運行,監督者也要被監督,清除那些話語權尋租者,這樣才會有合格的質疑和批評。國家權力和公民社會的權利,在法律的框架內良好互動,不僅百姓守法,政府也要守法,這應該是法治社會的應有之義。價值多元,社會包容,法治昌明,正義弘揚,這將是開放社會在中國的具體表達。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