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辦喜事,先交“彩禮”錢。這個原本只是討個吉利的傳統習俗,正在成為不少男方家庭的沉重負累。隨著“萬里挑一”、“萬紫千紅”等等名目的出現,“彩禮”的標準一路水漲船高,甚至逼得兩家不歡而散。
其實,附著在彩禮上的名目,諸如“三家一起發”之類,本意不外乎是對雙方未來生活的良好祝福。但正所謂過猶不及,一旦兩家達不成統一意見,往往適得其反,演變成了“棒打鴛鴦”。令人稍感意外的是,調查顯示,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彩禮標準,反而要比發達地區高;通常來講,同一地區,農村的彩禮也比城鎮要高些。
細究原因,倒也不算復雜。富裕一些的女方家庭,真正目的并不在于彩禮的厚薄之上,就算多要些禮金,也只是為了顧全面子;而家庭相對困難的女方家長,則要考慮女兒出嫁之后自身的養老問題,也只能多要些錢以備后用。所以,這種彩禮標準與收入水平倒掛的現象,其實并不奇怪。
所以,一些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的農村,頻現“彩禮”高燒不退的現象,其實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女兒出嫁以后,年邁的雙親或許要獨立支撐“老無所依”的困難局面。而這筆向男方家庭索要的禮金,便成了將女兒撫養成人之后,換來的“一次性回報”。所以,如果“養兒防老”這種傳統的養老方式得不到根本性的轉變,彩禮瘋漲的“原動力”就不會衰減,甚或會有愈演愈烈之勢。
盡管彩禮瘋漲的現象確實情有可原,但公允地說,借嫁女之機牟取利益的做法,正在演變成一種陋俗。因為維系婚姻的根本紐帶,是男女雙方的真摯感情,而非那些富麗堂皇的聘禮。而為了彩禮問題搞得親家不睦,甚或一拍兩散,等于犧牲掉了兒女的幸福。而從社會層面上看,把彩禮當成結婚的硬杠杠,容易助長拜金主義情緒,也會讓不同階層之間的裂隙變得越來越大。
要讓瘋漲的“彩禮”降溫,從本質上應該改變當下這種傳統的養老方式,讓老人們不再把后半生的希望寄托在女兒身上。同時也應該積極地移風易俗改變觀念,提倡簡樸自然的結婚方式。也唯有如此,彩禮才能真正地回歸本義,成為婚姻的“彩頭”,而非讓人壓力倍增的負擔。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