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自主招生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那么除了這些問題之外,高校的自主招生中一個招生名額售價百萬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有沒有什么樣的影響呢?這同樣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第一,高校自主招生給學生和學生家長造成過大的心理壓力,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自主招生改變了原有的單一招考模式,給更多的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臺。但也讓一部分人把自主招生當成了考大學的捷徑,過分重視自主招生考試,給自己增加了很大的壓力。即使自主招生筆試通過,考生和家長的心還是一直“懸”著。其一,拿到了學校的加分優惠,還是要看高考的成績。其二,如果筆試通過了,就要在離高考不到100天的時候花大量精力應付自主招生,這樣就很容易對考生和家長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要是筆試沒通過,對考生的心理更會有影響,進而影響考生最后在高考中的發揮,是得不償失的。
第二,高校實行自主招生的改革,給予了高校自主招生的權力,是本著有利于通過招收各類特長人才,促進素質教育的推廣與發展而去的。但是,自主招生是有一定彈性的,這也就為權力尋租留下了空間。當前高校自主招生的體制和監督機制的不健全,勢必會導致一些負責招生的人員在工作中留下污點,給貪污腐敗打開了大門。如不及時解決這個問題,諸如人大招生處處長的例子還是會不斷的出現,這樣高校的自主招生也就淪為一紙空談,失去了它原有的意義了。此外,盡管在當前眾多的高校自主招生時都會設置一定的制度與規則,但是掌握自主招生最終決定權的依然是高校的行政領導。在權利的制約方面依然存在漏洞,權利的平衡和制約失去了保障后,自然也就容易出現部分高校領導利用權力謀取私利的現象,就造成了對自主招生本意的褻瀆。
第三,高校的自主招生給權利部門帶來了“利益”,也造成了更為嚴重的社會不公平現象。在高校的計劃錄取制度中,機動名額對于調節各地的招生計劃,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保證了招生的彈性和人性化。可是,目前有不少高校卻將其用作私底下的交易。除用于點招外,還有的用來解決權勢階層子女的入學問題。現在,大學自主掌握的機動名額約為1%,但是如果不公開操作,就會出現花錢買指標的情況。每年招生季出現的所謂的能搞定“內部錄取指標”,都是招生腐敗的表現。當大部分人在努力的爭取自己未來的前途時,有人卻可以憑借這一些特權輕易拿下別人的理想,這也就自然而然的加劇了社會的不公平,對社會安全的保障造成了很大的隱患。在當前的高校自主招生中,教育部門要求做到公正公開,可沒明確公開到何種程度。以自主招生為例,公示項目最多的省市只包括7項,考號、姓名、性別、科類等,這些信息公眾根本無從監督,而最關鍵的學業成績、筆試、面試評價等,反而不在公示其列,操作的空間由此滋生。這是我們教育部門亟待考慮和解決的問題。
類似種種都是因自主招生黑幕帶來的影響,想要促進教育的公平,想要實現教育的進步,需要不斷探索積極解決以上問題。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