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登記工作從2014年1月1日正式啟動。在接下來的3個月里,約300萬名普查人員將對中國1000多萬戶法人單位和產業活動單位、約6000萬名個體經營戶進行入戶登記。國務院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副組長、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說,這次經濟普查是和平時期最大的社會動員活動之一,同時又是信息化程度最高的一次經濟普查。
[權威論述]
普查的目的全在于運用。要積極利用普查獲取的最新數據,為黨和國家科學決策提供高質量、高水平的參考依據。及時發布和提供統計數據,大力促進信息共享,滿足社會需求,推動普查成果轉化和深度開發利用。
——國務院副總理 張高麗
開展經濟普查,對于更好地把握改革發展全局,努力解決各種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做好穩增長、防通脹、控風險工作,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和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國務院副總理 張高麗
搞好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全面摸清我國第二三產業發展的規模、結構和布局,科學盤點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小微企業發展狀況,對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國家統計局局長 馬建堂
【標準表述】
經濟普查是我國5年一次的重大國情國力調查,全國經濟普查是國家為摸清“家底”、掌握國情國力而采取的有效方法。通過普查得到的客觀、真實反映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全貌的信息,能夠為國家科學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提供翔實的參考依據。
[意義]
搞好摸清“家底”的經濟普查是國家與百姓的雙贏,最終受益的還是我們的老百姓。因為經濟普查得到的數據最終將用于國家的決策,而國家的每項重大決策都和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開展經濟普查,是履行政府職責,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信息服務的重要任務。有利于深化改革,完善體制,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有利于統計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服務于市場經濟各類主體。
開展經濟普查,是完善國民經濟核算制度,推進統計改革的重要基礎性工作。為今后開展各類統計調查乃至實行電子政務提供抽樣框架和參照系;為今后做好周期性普查與經常性抽樣調查的銜接摸索經驗。
[重要性]
服務于各級黨政部門宏觀決策。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各級政府必須掌握和了解社會經濟發展中不斷變化的國情國力、國家各項政策的落實、政策執行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等,需要通過普查取得在常規統計調查中難以取得的有關資料和信息,全面、準確地提供給各級政府和各級黨政領導,為宏觀決策服務。
服務于企業生產經營。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定位和生存,需要了解社會經濟的發展、地區經濟結構和布局等信息,了解本行業及相關行業信息等,以開拓市場,提高市場競爭能力。
服務于社會公眾。為社會公眾提供社會經濟發展的有關信息,提高社會公眾對社會經濟發展進程的關注程度。
服務于統計基礎工作。充分利用普查資料,為搞好定期調查和開展抽樣調查奠定基礎。
[措施]
一是要堅持依法普查。所有普查對象必須嚴格按照規定,按時、如實地填報普查表。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虛報、瞞報、拒報、遲報,不得偽造、篡改普查數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統計機構和監察機關要加大對普查工作中違法違紀行為的查處力度,堅決杜絕人為干擾普查工作的現象,確保普查工作順利進行和普查數據質量。普查取得的單位和個人資料,嚴格限定用于普查目的,不作為任何單位對普查對象實施處罰的依據。各級普查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對在普查中所知悉的國家秘密和普查對象的商業秘密,必須履行保密義務。
二是要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利用統計電子地理信息系統,全面建立普查區電子地圖;鞏固和拓展統計聯網直報系統成果;積極推廣使用手持電子數據采集設備,努力提高普查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效率,減輕基層普查人員的工作負擔。
三是要加強宣傳工作。各級普查機構應會同宣傳部門認真做好普查宣傳的策劃和組織工作,主動向新聞單位提供情況。報刊、廣播、電視和互聯網等媒體要廣泛深入宣傳經濟普查的重要意義和要求,宣傳普查工作中涌現出的典型事跡,報道違法違紀案件查處情況,引導廣大普查對象依法配合普查,教育廣大普查人員依法開展普查,為普查工作順利實施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