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戴帽子的戴帽子、該摘帽子的就摘帽子,不能讓貧困縣越扶越多。"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振偉在今年的兩會上表示,列入本屆人大常委會五年立法規劃的農村扶貧開發法,將對扶貧重點縣的確定和退出機制做出規定。
貧困縣,是國家為幫助貧困地區設立的一種標準。被定為貧困縣的地區,在各級地方政府中會得到重視,優先發展產業化建設。享受中央財政扶貧資金,國家設立扶貧縣的這個政策是為了讓欠發達地方在一些優惠政策和扶貧資金的扶持下擺脫貧困。
而現實中,貧困縣成了"唐僧肉"。由于貧困縣可以享受到國家的優惠政策和自己支持,國家對貧困縣的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等傾斜投入越來越大,如此一來貧困縣就成了"香餑餑"成了"唐僧肉"。好多地區爭著搶著帶上貧困縣的"帽子",沒有帶上的想帶,帶上的不舍得摘。
貧困縣的這個"唐僧肉"大家都想吃,有些貧困縣的發展水平反而高于非貧困縣。已經脫貧仍不愿摘帽,從而無法使有限的扶貧資源分配給沒進重點縣的窮縣,比較困難的縣不能沒納入,無法得到國家重點扶持,這樣一來就不能達到預期的扶貧開發的效果。
究其原因,貧困縣帽子沒帶的想帶,戴上不愿摘,除了帽子含金量高,更重要的是政績觀和考核體系問題,過去扶貧工作基本沒有進入考核體系,就算扶貧工作做不好,扶持政策好處還可以保留。
不久前,中辦、國辦發布《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把提高貧困人口生活水平和減少貧困人口數量作為重點縣主要考核指標。
有了《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將提高貧困人口生活水平和減少貧困人口數量作為重點縣主要考核指標,減貧摘帽將成為重點縣黨政領導的主要政績。指揮棒這樣一調整,將為主動摘帽提供強大的內在動力。就相當于有了一個"金箍棒",這樣扶貧縣這個"唐僧肉"就不是能隨便就想吃,多吃,賴著吃了的了,讓扶貧開發的這一個好的政策真正發揮出有效的成效。讓對貧困縣扶貧開發政策的這個好鋼用到刀刃上,披荊斬棘,引領貧困縣擺脫貧困,讓人民群眾過上好日子。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