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填海造機場儼然已經成為時尚。2014年9月初,大連國際機場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對外表示,長海機場將通過填海的方式建成世界最大的海上機場。2014年9月15日,海南省傳出消息稱,計劃在三亞市填海建設28平方公里大型空港,一期工程擬填海造地49.5公頃。引起公眾熱議。
“環評法”有規定,新的建設項目,要想獲得戳蓋、專家組諸成員的簽名,必須率先編制完成“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涉海項目的環評報告此前很少進入過公眾的眼簾,沒有幾個人向海洋主管部門和建設單位索要過環評報告。
【標準表述】
[綜合分析]
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復雜嚴峻。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妥善應對復雜局面,環評管理工作既要發揮好環保倒逼經濟轉型的作用,嚴控“兩高”和產能過剩行業盲目擴張。又要推動重大項目開工建設,提高清潔生產水平,推動經濟轉型發展。還要廣泛、扎實、深入地做好公眾參與工作,防范環境風險,維護社會穩定。
環評制度的意義不言而喻。通過事前控制,環評制度既可以有效預防環境損害的發生,也能夠將環境風險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圍,是世界各國普遍采用的環境保護制度,我國更是專門制定了《環境影響評價法》。隨著經濟發展和我國公民環境意識的提升,公眾對各類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異常敏感,環評面臨著比以往更加嚴苛的審視,也承載著相關部門機構的環保公信力。在這樣的背景下,環評造假尤為引人注目,也更加不可容忍。
從社會背景看,環評造假是政績沖動的外在表現。雖然中央早就提出要確立科學的發展觀和政績觀,但是在有些地方GDP依然是政績考核的核心指標。很多時候,面對招商引資項目、承接產業轉移的項目、重點項目,環評僅僅是走個程序而已。
從制度設計看,現有環評制度的不足,也為滋生造假提供了溫床。依照我國法律的規定,項目建設單位應當委托環評單位編制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在這種制度框架下,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和發展,環評單位往往需要“拿人錢財與人消災”,想方設法確保環評報告獲得通過。環評這個過濾器成了大漏斗,許多不符合環保條件的項目反而通過環評穿上了合法的外衣,造成了一起起本不應該出現的環境污染事件。
從環評流程看,環評程序不透明也是環評造假嚴重的原因之一。盡管隨著《環境影響評價法》、《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等法律法規的頒布實施,環評階段的公眾參與已經取得了重大進步。但不容忽視的是,環評中公眾參與的深度與廣度依然不足,公眾意見處理走過場現象依然比較普遍,導致公眾參與的有效性較低。缺少了有效的公眾監督,缺少了公開透明,環評單位才有了造假的空間。
[措施]
一是要在生態文明理念的指導下建立科學的政績考核指標體系。實現環境與經濟的全面協調發展。
二是完善環評制度設計。切斷環評單位與建設單位之間的直接利益關系,保障環評單位的獨立自主性;加強公眾參與進程,實施重大項目環評報告公眾聽證制度,使造假者在陽光下無處藏身。
三是讓公眾參與環境評估。環評要充分征求附近居民的意見。廣泛、充分的公眾參與是環境影響評價有效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程度的一個重要途徑。首先就是要完善信息公開、聽證會等制度,變籠統性為可操作性,這樣公眾才有參與的機會,在陽光之下,權力才能被很好地監督。
四是要加強監督。各級人大、政協,紀檢、監察、法制等部門對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工作應加強監督檢查,形成監督檢查的合力。
五是加大處罰力度。參與環評審批的人員對審批結果終身負責,對查出的問題,按照環境影響評價法、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環境保護違法違紀行為處分暫行規定和其他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給予處分。
關注"考試吧公務員"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公務員報名、真題答案、備考信息!
公務員考試題庫【手機題庫下載】丨搜索公眾微信號"566公務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