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盛昌是一家制鞋企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曾是耐克在深圳的主要代工廠,規模最大時工人達10萬人之多。如今它偏居一隅,隱藏在一段年久失修的小路最深處,周圍只有幾處零散的小作坊。該廠安全生產負責人沈先生介紹到:“盛昌曾是橫崗地區知名的企業,除了耐克,盛昌也為其他跨國公司代過工。現在耐克將代工企業逐步外遷,我們只能接到一些小品牌的零散訂單,這在以前根本不會接。現在用工成本很高,熟練工的工資漲得更快。對我們來說,加薪是找死,不加薪是等死。我們現在真是有心無力了。”就連盛昌對面賣奶茶的大娘都深切地感受到了這種變化,她說:“這兩年生意太難做了,一懷奶茶只賣到1塊錢,在深圳這樣的高消費城市,已經無法再便宜了,可是現在就是這1塊錢的奶茶都不好賣了。”這樣一家效益曾經很好的代工企業,現在雇員僅剩三四千人,正可謂“盛極而哀”。
“中國制造”曾經瘋狂席卷全球,阿富汗人騎的自行車,越南人騎的摩托車,巴基斯坦小店里擺放的文具用品,美因人看的電視機和穿的衣服,歐洲人用的家電和玩具,都貼著“中國制造”的標簽,中國一度成為了“世界工廠”。然而,中國的“世界工廠”名號只是“代工廠”的另一種說法。這些企業靠的僅是低技術含量和勞動密集型產業鏈。隨著勞動力優勢的逐漸喪失,一度曾把為世界品牌代工視為驕傲的工廠,現在不得不面臨艱難維持的狀態,甚至走上破產的命運。中國靠廉價勞動力優勢支撐起來的工業化進程似乎陷入了某種困境。
A市是長三角經濟圈中一個重要的新興工商城市,以制造業為主體,經濟發達。近年,A市的制造業一樣面臨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制約因素,過去以代工制造為主導的發展模式受到越來越大的挑戰。如何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A市探索在向產品設計、研發和營銷兩頭延伸的同時,實施中問分離,在現代制造業中拓展現代服務業,既助推現代制造業進一步發展,也實現了產業整體轉型升級。在A市,很多企業剝離主副業,實施二三產拓展分離。比如從玩具制造企業中,拓展分離出了玩具商貿有限公司,由其專門從事市場推廣、品牌塑造和商品銷售。剝離后,產品研發、品牌塑造、銷售可以走上專業化、社會化和市場化發展的道路,實現做強做大的目標。通過轉型升級,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提升了自主創新的能力,逐漸塑造起自己的品牌,不再依附于代工模式,最終實現外資和民資、現代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兩翼齊飛的局面。
4.某大學的陳博士認為,勞動力短缺對于未來中國發展來說是個積極的信號。短缺的勞動力市場會使我們開始關注勞動力資源對于中國崛起的重要性。只有當為這種稀缺的勞動力資源支付更高的報酬時,我們才會認識到人力資本投資的重要性,而技術創新也會隨之綻放。他說,如今有的人在談論中國崛起之際,總愛用那些以廉價勞動力堆積出來的GDP和日漸擴大的國際影響力作為他們的例證,這是一種認識的誤區。他介紹到,世界銀行資深經濟學家杰里夫·薩克斯教授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資源詛咒”現象: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并沒有獲得想象中的高速經濟增長,比如,擁有豐富資源的尼日利亞和委內瑞拉正經歷著較低增長或者是在痛苦掙扎中的經濟增長;而相反的是,韓國、新加坡和瑞士等自然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經濟卻表現出異常的穩定性和持續性。現在來看,擁有豐富石油資源的俄羅斯也已陷入“石油詛咒”的陷阱之中。究其原因,就在于這些資本家在獲得原始資本積累之后,非但沒有像新自由主義者所期望的那樣,向社會支付再生產所需要的市場價格,反而利用與地方政府以及其他政治力量的強大勾結,向工人支付低于再生產所需的低工資,以更低的價格繼續獲得大片優良的自然資源。陳博士說:“我并不擔心處于發展軌道的中國會像俄羅斯那樣陷入‘石油詛咒’陷阱,但是非常擔憂會陷入‘人口詛咒’的陷阱。”目前中國制造業如若不應對得當,極有可能淪為建立在沙子上的王國,難以經受真正的風雨洗禮。
5.當虛擬經濟在發達國家尤其是在美國占據主導地位的時候,越來越多的人沉迷于金融市場的海洋里,實體經濟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在“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風暴里,發達國家從高速增長一下子跌入茫茫沼澤地。經此一劫,發達國家認識到,脫離制造業的虛擬經濟“虛火”,是釀成危機進而造成全球經濟長期低迷的主因。盧·蘭奇是美國通用電氣家電業務的設計主管,他說:“過去我們曾認為我們負責設計然后控制銷售就萬事大吉,現在我們發現這是個錯誤,一旦你把生產轉移出去,就很可能再也回不來了。而這種變化是一點點顯現的:當你第一次把烤面包機和熱水器轉移到海外生產時,你還知道如何制作這些產品,因為昨天、上個月或者上個季度你還在生產它們;但是當產品更新換代、技術不斷進步后,為降低成本而不斷更換代工廠的時候,設計產品的人與生產產品的人之間的差距就像太平洋一樣寬廣。”越來越多的美國公司開始認識到,過去十幾年美國經濟的外包浪潮是個嚴重的錯誤。
“德國制造”125年的歷史就像一個童話,它是德國在“二戰”后崛起的密碼,在世界金融危機中挺立不倒的依靠,在歐債危機中仍“一枝獨秀”的答案。100多年中,任何一件“德國制造”產品都像一塊熱氣騰騰的蛋糕,受到各國的歡迎。當美英等西方國家紛紛把制造業向發展中國家外包,自己轉向來錢更容易的金融業時,德國仍將主要精力放在制造業產品質量與技術水平的提高上。正是這種制造業立國的發展戰略,不僅讓德國保持了較高的就業率,促進了德國科技創新能力的不斷提高,也使得德國具備了抵御金融危機沖擊的堅實產業基礎。美國《新聞周刊》曾在題為“眾廠之廠”的文章中感嘆,德國制造之所以稱霸世界,是因為德國人能把普通的金屬敲打成震驚世界的科技奇跡。有專家認為,德國的制造業與美英制造業最大的不同在于,德國重視以人為主導的生產,而美英重視醬為主導的生產。在金融危機期間,美英國家的制造業部門大量裁員,而德國政府通過政府扶持和補貼等手段,盡量維持制造業就業穩定,他們堅信醬沒有思想,人才有,工程師一旦被解雇就再難重返崗位了,這也正是危機過后德國的研發密集型制造業能迅速恢復的重要原因。
6.克里斯蒂安是德國勃蘭登堡州一個小企業的木工。他初中畢業后,面臨的選擇是繼續上大學深造學習,還是進入職業學校學一門手藝。“我和父母分析了自己的情況和家庭條件后,決定上職業學校的木工專業。”克里斯蒂安介紹說,“在德國,經職業技術培訓后的技術工人待遇很高,也很受尊重。我16歲上職業學校時,每月就能掙400歐元,足夠自己生活了。再過兩年我就有資格參加高級技師考試,26歲我完全有可能成為高級技工。”德國大學學制較長,一般6年,開銷最少4萬歐元,當克里斯蒂安的初中同學26歲大學畢業,還一貧如洗的時候,他的存折上已經有5位數字的存款了。
德國制造很大程度上歸功于這個國家高水平的職業技術教育。德國目前有各種職業學校9000多所,除了30%左右的青年上大學外,絕大多數人都選擇了不同形式的職業教育。職業培訓的費用主要由政府和企業承擔,培養一名職業學校學生每年平均花費1.5萬歐元,而普通學校的學生只是這一費用的三分之一。另外,企業還提供實習場所,并發給學生每月500至800歐元不等的生活費。德國《職業教育法》中,對參與職業教育企業的資格、設備、場所等方面都有所規定,能夠進行職業技術教育,表明了企業的水平,對于企業來說是一種榮譽,當然企業也會享受到國家的經費補貼。但也不是所有企業都有能力或愿意親自培養人才,對一些企業來說,購買培訓設備、找人實施培訓的費用十分昂貴。于是,一些專門幫助企業承擔學徒“校外培養”任務的職業培訓中心應運而生。企業需要什么,培訓中心就培訓什么。
在德國職業教育體系中,政府和工業界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無論是聯邦政府、地方政府還是企業、工商協會,各司其職,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培養技術型人才,保持德國競爭力。德國聯邦政府主要負責搭建合理的法律框架,認可培訓崗位并對培訓、創新以及相關研究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為職業教育學校設定課程,為教職人員提供資金支持等事務則落到各聯邦州的頭上。同時,聯邦州還需監管商會活動,因為商會在職業教育中承擔了監管企業、證書發放等重要任務。作為職業教育體系的中堅力量,企業有必要不斷創新、更新職業培訓崗位,提名專家參與規則制定,并提供一定的培訓補貼。工商聯合會和手工業協會兩大協會負責監管企業,包括核實企業培訓資質、監管企業培訓、登記培訓合同、管理考試等重要環節。此外,商會還會為企業培訓提供咨詢,在企業與學徒產生糾紛時充當調解人角色。法國總統曾感慨地說,德國每年要向西歐出口很多產品,但看來還應該出口另一種產品,這就是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制度。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