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當虛擬經濟在發達國家尤其是在美國占據主導地位的時候,越來越多的人沉迷于金融市場的海洋里,實體經濟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在“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風暴里,發達國家從高速增長一下子跌入茫茫沼澤地。經此一劫,發達國家認識到,脫離制造業的虛擬經濟“虛火”,是釀成危機進而造成全球經濟長期低迷的主因。盧·蘭奇是美國通用電氣家電業務的設計主管,他說:“過去我們曾認為我們負責設計然后控制銷售就萬事大吉,現在我們發現這是個錯誤,一旦你把生產轉移出去,就很可能再也回不來了。而這種變化是一點點顯現的:當你第一次把烤面包機和熱水器轉移到海外生產時,你還知道如何制作這些產品,因為昨天、上個月或者上個季度你還在生產它們;但是當產品更新換代、技術不斷進步后,為降低成本而不斷更換代工廠的時候,設計產品的人與生產產品的人之間的差距就像太平洋一樣寬廣。”越來越多的美國公司開始認識到,過去十幾年美國經濟的外包浪潮是個嚴重的錯誤。
“德國制造”125年的歷史就像一個童話,它是德國在“二戰”后崛起的密碼,在世界金融危機中挺立不倒的依靠,在歐債危機中仍“一枝獨秀”的答案。100多年中,任何一件“德國制造”產品都像一塊熱氣騰騰的蛋糕,受到各國的歡迎。當美英等西方國家紛紛把制造業向發展中國家外包,自己轉向來錢更容易的金融業時,德國仍將主要精力放在制造業產品質量與技術水平的提高上。正是這種制造業立國的發展戰略,不僅讓德國保持了較高的就業率,促進了德國科技創新能力的不斷提高,也使得德國具備了抵御金融危機沖擊的堅實產業基礎。美國《新聞周刊》曾在題為“眾廠之廠”的文章中感嘆,德國制造之所以稱霸世界,是因為德國人能把普通的金屬敲打成震驚世界的科技奇跡。有專家認為,德國的制造業與美英制造業最大的不同在于,德國重視以人為主導的生產,而美英重視醬為主導的生產。在金融危機期間,美英國家的制造業部門大量裁員,而德國政府通過政府扶持和補貼等手段,盡量維持制造業就業穩定,他們堅信醬沒有思想,人才有,工程師一旦被解雇就再難重返崗位了,這也正是危機過后德國的研發密集型制造業能迅速恢復的重要原因。
6.克里斯蒂安是德國勃蘭登堡州一個小企業的木工。他初中畢業后,面臨的選擇是繼續上大學深造學習,還是進入職業學校學一門手藝。“我和父母分析了自己的情況和家庭條件后,決定上職業學校的木工專業。”克里斯蒂安介紹說,“在德國,經職業技術培訓后的技術工人待遇很高,也很受尊重。我16歲上職業學校時,每月就能掙400歐元,足夠自己生活了。再過兩年我就有資格參加高級技師考試,26歲我完全有可能成為高級技工。”德國大學學制較長,一般6年,開銷最少4萬歐元,當克里斯蒂安的初中同學26歲大學畢業,還一貧如洗的時候,他的存折上已經有5位數字的存款了。
德國制造很大程度上歸功于這個國家高水平的職業技術教育。德國目前有各種職業學校9000多所,除了30%左右的青年上大學外,絕大多數人都選擇了不同形式的職業教育。職業培訓的費用主要由政府和企業承擔,培養一名職業學校學生每年平均花費1.5萬歐元,而普通學校的學生只是這一費用的三分之一。另外,企業還提供實習場所,并發給學生每月500至800歐元不等的生活費。德國《職業教育法》中,對參與職業教育企業的資格、設備、場所等方面都有所規定,能夠進行職業技術教育,表明了企業的水平,對于企業來說是一種榮譽,當然企業也會享受到國家的經費補貼。但也不是所有企業都有能力或愿意親自培養人才,對一些企業來說,購買培訓設備、找人實施培訓的費用十分昂貴。于是,一些專門幫助企業承擔學徒“校外培養”任務的職業培訓中心應運而生。企業需要什么,培訓中心就培訓什么。
在德國職業教育體系中,政府和工業界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無論是聯邦政府、地方政府還是企業、工商協會,各司其職,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培養技術型人才,保持德國競爭力。德國聯邦政府主要負責搭建合理的法律框架,認可培訓崗位并對培訓、創新以及相關研究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為職業教育學校設定課程,為教職人員提供資金支持等事務則落到各聯邦州的頭上。同時,聯邦州還需監管商會活動,因為商會在職業教育中承擔了監管企業、證書發放等重要任務。作為職業教育體系的中堅力量,企業有必要不斷創新、更新職業培訓崗位,提名專家參與規則制定,并提供一定的培訓補貼。工商聯合會和手工業協會兩大協會負責監管企業,包括核實企業培訓資質、監管企業培訓、登記培訓合同、管理考試等重要環節。此外,商會還會為企業培訓提供咨詢,在企業與學徒產生糾紛時充當調解人角色。法國總統曾感慨地說,德國每年要向西歐出口很多產品,但看來還應該出口另一種產品,這就是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制度。
7.浙江Z公司新品線組長老梁,利用3個月的工余時間,經過100多次反復的試驗,攻破了“絲攻短牙(拔牙)項目”,讓該公司每年僅這個工序就節約了10多萬元的生產成本。老梁這樣理解自己的自主創新:“作為生產工人,最關心的就是產品的合格率。我這樣做,只是堅持我的工作準則,盡量降低產品的廢品率,節約生產成本。我是通過這種創造性勞動體會到了更多的價值。我們工人不該只是流水線上的生產工具,我們應該成為一個個充滿創造性的個體。其實只要給我們工人一個杠桿,我們同樣能撬動地球!”
寶鋼集團以全國鋼鐵業6%的產量,實現了全行業約30%的利潤。有何秘訣呢?“職工是企業力量之基、活力之源!”寶鋼集團董事長說,“寶鋼式創新的最大特色是‘藍領創新’,每天產生專利4件,五成由一線工人創造。”工人發明家孔利明20多年來,為寶鋼解決各類設備的疑難雜癥,主導生產工藝改進,直接創造的經濟效益達上千萬元。“我的大學在寶鋼。”這是孔利明的肺腑之言。出身鉗工的盧江海在孔利明的帶動下,立足本職崗位搞專利研發,成為寶鋼的“金點子大王”,一年內他提出13條合理化建議,創造26項實用專利、4項發明專利。寶鋼的職工創新以開放式的崗位責任制為基礎,逐步形成深入的創新體系和跨崗位、跨區域、跨專業的協同創新機制,同時,還建立了全覆蓋的創新激勵體系,職工創新獎勵從10元到100萬元。“機器不能代替人,中國工人在任何時代都是有力量的,關鍵在于怎樣激發他們的創造力。”上海市總工會主席認為,寶鋼“藍領創新”,就是現代企業制度下如何依靠職工的最好詮釋。
一、假如你是政府相關部門的一名工作人員,請根據給定資料1-2反映的新時代工人面臨的種種問題進行歸納,并對解決這些問題提出對策建議。(25分)
要求:問題全面明確,對策建議具體可行,不超過300字
二、請結合“給定資料3-4”,對“人口詛咒”做一全面解釋。(20分)
要求:全面準確、邏輯性強,不超過300字。
三、“給定資料7”中提到“其實只要給我們工人一個杠桿,我們同樣能撬動地球!”請根據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參考給定資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中心明確,思想深刻;
(2)內容充實,有說服力;
(3)語言流暢,1000-1200字。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