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攀枝花市是60年代中期崛起的、依靠“一礦一城”模式發展起來的資源型工業城市,即依托一個大型國有企業攀鋼,逐步建立和發展了一個城市,攀枝花市有關領導認為,對于攀枝花這座資源型城市來說,目前資源雖未枯竭,但未雨綢繆很關鍵,必須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從廢渣、尾礦里要效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當初,大量礦產資源的發現才產生了這個城市,這個城市是為資源而生的 礦產資源是攀枝花的生命線,這條線斷了,這朵花也就凋謝了。”因此,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是這個產業單一的資源型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攀枝花市將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擺在首位,著力推動在資源產業內部進行升級,延長產業鏈,加快釩鈦產業的發展。“資源就地轉化,產業鏈就地延伸”是攀枝花市提出的理念,釩鈦是其發展的著力點。釩被譽為“萬能合金”,85%被用于碳鋼合金元素:鈦則被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化工等領域。我國知名釩鈦專家稱:釩鈦產業效益可觀,每噸市場價格可以是鋼的近100倍。攀鋼的釩產業以不到5%的資產,不到1萬噸的產量,創造出了可與600萬噸鋼的利潤相媲美的效益。近幾年,攀枝花市正在集中力量突破技術“瓶頸”,鼓勵發展釩鈦產業,全市已有釩鈦產業企業40多家。目前,該市已掌握了氮化釩產業化技術等一批世界領先、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2008年成功生產出了第一爐鈦錠,實現了從鈦原料到鈦金屬的重大突破。據攀枝花市政府提供的資料透露,“十二五”期間該市打造“釩鈦之都”的具體目標是:釩資源回收利用率達到55%以上,年銷售收入突破50億元;鈦資源回收利用率20%以上,年銷售收入突破100億元。
基于現實的考慮,攀枝花市產業轉型政策支持的重點還是鋼鐵、釩鈦等產業。但攀鋼集團、攀煤集團等大型國有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也積累了沉重的冗員負擔、社會福利負擔和債務負擔。僅攀鋼每年在社會保障方面的支出就達到3個多億。近年來,攀枝花市國有企業的部分公共服務機構如學校、醫院等都已移交地方,政府財政負擔因此加重。由于欠賬太多,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此外,民營企業、個體私營企業在經濟成分中也占比較低。據統計,民營經濟占全市經濟總量的比重為28.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8.1個百分點,在全省21個市州中排名最后
5.2012年“兩會”期間,有記者就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對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進行了采訪。
A委員:資源型城市的發展大體經歷三個時期:一是大規模開發建設期,二是穩定繁榮發展期,三是資源枯竭衰落期。但真正到了衰落時期再去考慮轉型,一般采說為時已晚,因為衰落期城市已經難以支付轉型所需要的巨大成本,只有在繁榮時期,并在完成了一定的城市資本積累之后,推進轉型效果才食更好。事實已經告訴我們,資源型城市如果不去主動轉型、創造產業結構的斯優勢,就是守著資源的金山,最終也會掉入資源陷阱。
B委員:調整最忌急功近利。對于資源型城市,由于行業調整矛盾集中和城市自我調控能力有限,完全依靠市場機制將會引起嚴重的社會問題,在現有政策基礎上,進一步優化產業調整援助政策非常必要。
C代表來自于棗莊礦業集團,他的發言不離本色:棗礦集團現有非煤產業200多家企業,1000多個產品。其中依托自主研發的水煤漿生產技術建成的全圓第一座具有環保、節能的水煤漿發電廠,實現了煤炭企業由“黑”到“白”的轉變,被列入國家重點潔凈煤發電技術推廣項目。他特別強調資源型企業要有社會責任,在新形勢面前不但不能當包袱,還要找準定位。要依托存量資源主動闖出斯路,深入推進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6.近幾年,“匯源果汁”旗下一款名為“果汁醋”的飲品在全國各大中城市熱銷。然而多數消費者卻不知道,這款深受歡迎的果醋飲料卻產自一個曾經的煤炭礦區—吉林省舒蘭市吉舒街道。
“因煤而盛,因煤而衰”是對舒蘭市最為直接的概括。曾經產值占地方經濟總量80%的煤炭產業為舒蘭市經濟和吉林省能源供應做出過巨大貢獻、然而,新世紀開始,舒蘭地區的地下儲煤已近枯竭,大小礦井相繼關停廢棄,舒蘭漸漸失去了昔日的輝煌。單一的產業結構,較低的經濟調節能力,使舒蘭尋找替代產業、實現經濟轉型的需求日益迫切。
針對舒蘭市基礎設施、特別是公用設施建設薄弱的狀況,市政府開始大刀闊斧的進行改擴建。吉舒街道、舒蘭街道等破產礦區先后新建、擴建了線路,安裝、更換了電表。2005年,新建的吉舒、天合兩座變電站投運,供電能力能滿足未來20年經濟發展的需求。2007年,作為中國果汁行業第一品牌,“匯源集團”考慮在吉林省擇址建廠。“總部在選址時對投資環境要求很高。”匯源集團吉林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李振國說:“其中水、電供應是重點。”匯源集團的果汁生產線為全封閉式,高壓機、吹水機等設備對電壓要求極為敏感,生產周期內,生產線斷電時間不允許超過15秒,否則由于滅茵和通風工序停滯,線上原料和半成品將全部報廢。正是由于吉舒街道完備的電力設施供應,促使匯源集團很快做出了決定。“事實證明,我們選擇吉舒建廠是正確的。”回憶建廠后幾年公司業務的發展,李振國深有感觸:“舒蘭市農電公司幫我們做規劃,主動服務、定期回訪,解決了很多用電問題。即便我們在半夜遇到故障,他們也隨叫隨到。”截至2009年,匯源集團吉林有限公司已經實現了8000萬元的銷售目標。匯源集團的投資成功很快產生了帶動效應。幾年來,在吉舒經濟開發區內已經有匯源、雨潤等30多家輕工企業落戶。經歷了50多年發展的老舊礦區,正向著新的目標轉型邁進。
7.B市是一座正處于經濟轉型期的老工業基地和資源枯竭型城市。與其他城市相比,所面臨的民生問題更具有特殊性和復雜性。一是隨著礦產資源的逐漸枯竭,原先的一批國有礦山相繼破產關閉,導致下崗人員大量增加。由于產業單一,加之傳統的手工操作,這些下崗人員普遍技能單一、年齡偏大,再就業能力較蓋。二是由于B市是一座隨著煤礦資源的開發而發展起來的城市,城市布局不合理,老城區、老礦區居民集中,工廠和居民區混雜,居住條件惡劣,城市基礎設施老化嚴重,廣大群眾要求盡快改善居住和生活環境的愿望十分強烈。三是B市作為經濟不發達的西部城市,一直存在著“大城市、小農村”的問題,社會事業發展不平衡,區域間義務教育發展還有差別,農村醫療衛生、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以及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相對滯后。當地老百姓將這些問題形象地歸納為“五多六難”:即下崗失業職工多、待業人員多、公亡遺屬和工傷職工多、離退休人員多、不穩定因素多;住房難、行路難、入學難、就醫難、就業難和生活難。經濟難時期,廣大群眾收入低,在礦區甚至出現了有人因生活無望而自殺的極端事件。因企業破產、職工下崗、相關政策不平衡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
為解決困難群眾的生活問題,近年來B市積極引進食品加工、現代農業、電子元器件、紡織等非資源型工業項目,努力增加財稅收入,解決了一批民生工程的建設。比如從2005年起,爭取省市兩級財政的大力支持,實施了蓮花、魯谷等集中連片棚戶區、沉陷區改造工程,總投資54億元,共拆遷213萬平方米,新建住宅面積366萬平方米,受益群眾13.4萬戶.31.7萬人,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居民、特別是礦區居民的居住條件。對改建完的棚改新區,還注意重點解決居民回遷后生活成本增加、子女入學等配套服務問題;從2009年起,爭取國家、省、市三級財政出資,全市基本建立了以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和城鎮最低生活保障等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初步解決了群眾的后顧之憂;先后為近2萬名下崗職工發放基本生活費1.6億元,為3萬余名與企業解除勞動關系的職工發放經濟補償金2億多元。B市最大的國企某礦業(集團)有限公司全部補發了歷史上拖欠職工的工資、取暖費、喪葬赍和醫藥費等,合計達1.9億元,在職職工工資水平也不斷提高,目前年人均收入達2萬元,比5年前翻了近2番:通過實施“就業倍增計劃”,3年采累計實現穩定就業25.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由全省排名首位下降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下。
B市既重視經濟轉型發展,又關注切實解決、改善諸多民生問題,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是,隨著企業的轉軌轉產,下崗失業人員還在增加,加之新產生的城市勞動力和農村富余勞動力逐年增加,每年尚有10萬人的就業問題需要解決。此外,與省內其他城市及全國平均水平相比較,B市的養老保險、最低生活保障、失業保險和城鄉醫療保險的標準還不高,城市與農村的社會保障水平差距更大。B市市委、市政府承諾,在“十二五”期間,將進一步加大政策傾斜力度,采取切實措施解決好各項民生問題,讓老百姓及時、充分地享受轉型發展的現實成果。
8.德國魯爾區位于德國西部的北萊茵—成斯特法倫州(簡稱北威州),由11座城市和4個區構成,總面積4400平方公里,人口530萬,是歐洲最大的工業區。魯爾區以生產煤和鋼鐵為主。20世紀60~70年代,由于石油和核能運用所帶來的能源消費結構的變化,煤炭的需求量下降,與此同時,鋼鐵業也開始走向衰落。這里先后遭遇了“煤炭危機”和“鋼鐵危機”,魯爾區的經濟受到嚴重影響。采煤、鋼鐵、煤化工等主導產業衰落,失業率上升,大量人口外流,環境污染嚴重,魯爾區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嚴峻挑戰。面對危機,德國政府審時度勢,成立了魯爾煤管區開發協會,制定總體規劃,分階段明確轉型的目標和任務,并制定相應的政策,統籌安排整個工業區的轉型發展。經過幾十年實踐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