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 考 答 案
(一)答案提示
(1)經濟發展的同時,城鄉、行業和東西部收入差距擴大,使不公平感增強,尊嚴感、滿足感降低,導致社會性焦慮。
(2)焦慮背后是物質匱乏和精神文明缺失。
(3)南京路上“好八連”提供的啟示:①增強拒腐防變意識,保持艱苦奮斗作風;②加強文化學習。
(4)“好八連”是個例,改革分配制度是關鍵:①按勞分配,注重公平;②加強宏觀調控,提高居民收入比重;③改革壟斷行業分配制度;④規范分配秩序,取締非法收入,規范灰色收入。
(二)答案提示
譯文:人們都尊崇富有、高貴、長壽和善名;喜歡身體安適、飲食豐盛、服飾華美、色彩炫麗、樂音動聽。都鄙棄貧窮、低賤、短命和惡名;都因身體不得安逸、吃不到美味、穿不上華服、看不見美色、聽不到樂聲而痛苦煩惱;如果得不到這些東西,都會大為憂愁和害怕。這樣的身心狀態真糟糕啊!
啟示:(1)人們都喜歡富裕安逸,害怕困苦貧乏,因此要不斷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
(2)財富分配不公會造成“炫富”和“憤富”兩種不健康心態,扭曲人們的價值追求;
(3)保持人民身心安康要做到:①加強引導,節制欲望,提升品格;②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鼓勵通過勞動創造財富,戰勝恐懼;③保障基本生活,尤其中低收入者生活,使他們擺脫恐懼。
(三)答案提示
1.(1)政策限制多。“北上廣”戶籍、入學、購房門檻高。
(2)生活成本高、壓力大。房價高,生活節奏快,競爭激烈,成功比例小,回報率低。
(3)區域發展日趨平衡。國家政策向中、西部傾斜,發展機會增多。
2.(1)過度消費指超出自己的基本需求和支付能力的一種消費,是一種扭曲的、不正常的消費方式。
(2)特點有:價值取向混亂導致盲目性、冒險性、沖動性消費;受虛榮心驅使產生攀比心理。
(3)危害性:敗壞個人品格和社會風氣;浪費資源;凸顯貧富差距,破壞社會和諧,引發社會矛盾,導致仇富現象。
要通過調節收入分配,加強引導教育轉變這種奢靡之風。
(四)答案提示
(1)保障富裕的可持續性:①合理運用財富,協調精神和物質財富關系;②保持創造性,繼續增加社會價值。
(2)傳承、轉化財富:①加強對下一代的教育培養;②將個人財富轉換成人類文明成果。
(3)提高生活品質:①協調勞動和消費之間的關系,提升生活質量;②節制欲望,抵制驕奢淫逸,好逸惡勞;③加強文化學習,涵養人格,豐富生活;④提升個人修養和精神品格。
(4)先富帶動后富:①積極參與慈善事業;②關心社會發展,為更多人富裕創造機會。
(5)平衡差距,促進公平:①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機制,抑制貧富分化;②加大二次分配調節力度,讓全社會共享財富。
(6)完善保障制度,保證長遠利益:在住房、醫療、教育等各方面保障全社會利益。
(五)參考范文
論對待財富的幾個錯誤觀念
--兼論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辯證關系
什么是真正的財富?如何對待財富?對此,東西方文化都不乏經典論述。中國有“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的操守,西方有“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的灑脫。這些經典的財富觀都影響至深。它們有一個共同特點--過于高調。并不是人人都能達到這樣的標準。一味地唱高調和唯利是圖都不是我們的選擇,厘清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關系才是關鍵。
--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獲得沒有必然的先后關系。
追求精神財富并不必然以充足的物質為基礎。很多人認為經濟是基礎,物質是基礎,先有物質后有精神,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種極端、片面的理解。馬克思本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恰恰是馬克思創造了巨大的精神財富,而那些腰纏萬貫的資本家不過是歷史塵埃。很多人追求賺錢,賺更多錢,但賺到錢之后呢?
當今中國不缺錢,反而是精神財富的缺失已經嚴重地影響到個人、社會的發展。我們對精神財富的創造和追求已經迫在眉睫了。要引導各種收入狀況的人,發動各個行業參與到精神文化的創造中來。要形成全社會積極創造精神財富的良好環境和風氣。
--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之間沒有必然的高低貴賤之分。
中國文化中有重農抑商的傳統。這個傳統既體現了對勞動創造財富的尊重,但也不乏迂腐成分。一些人,尤其一些知識分子,看不起追求物質財富的人。商人言必稱利,往往受到鄙視和嘲弄。我們現在社會中的一些仇富現象,仇恨的往往都是商人。但商人對于推動社會進步作用很大,司馬遷就寫過《貨殖列傳》記載商人的功績。
我們要警惕財富觀上的泛道德主義和唯精神論。不能輕視物質財富的作用,要給予物質財富創造者以正確評價。還要給人們創造物質財富提供更好的平臺和機會,從而為國民幸福生活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要大力弘揚“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優良傳統,大力促進公平合理的財富分配。要堅決反對不勞而獲和驕奢淫逸的錯誤財富觀。
--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之間沒有絕對界限,能相互轉化。
有很多人只承認物質財富,認為精神財富是虛的,是一種自我安慰。但事實上,所有的物質財富最終都會指向精神。買名車、豪宅,實際上不是因為要跑多快,或者人比較胖需要睡大屋子,而是為了追求一種精神上的優越感。其實,人的優越感并不必然需要名車豪宅支撐。學問高深、道德高尚、社會認同度高都能使人卓越,積極實現自我價值,從而創造更多物質財富。
對待財富,我們既需要努力挖掘中華傳統文化資源,努力發揚“安貧樂道”、“富而好禮”的精神,還要大力弘揚我黨艱苦奮斗、勇于奉獻的作風。努力協調好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關系,使它們形成一種動態平衡和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