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5
隨著生活水平與質量不斷提高,目前我國人均期望壽命已達73歲,接近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75歲)。中國社科院專家蔡昉在論壇演講中表示,中國人口變化的最大特點是“未富先老”,2000年,中國65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6.8%,與世界平均水平完全一樣,至2009年,中國的老齡化比例已達8.3%,明顯超過世界平均水平(7.5%)。
有人指出,隨著80后的父母逐步跨入60歲門檻,“421”的家庭結構模式下,80后在成為房奴、車奴、孩奴的同時,很可能成為“養老奴”。楊文濤和女朋友小徐都是1980年出生的第一代獨生子女,楊文濤說:“如果工資能漲的話以后應該夠我還貸和吃飯的,但是父母一定不能生病,生病就完了,資金鏈肯定斷了。”
目前,農村老年人口占到全國老年人口的75%,是我國老年人的主體。與城市相比,農村的養老壓力最大。家住許昌縣椹澗鄉門劉村的孫老漢今年62歲,老伴也已60歲,3個兒子都在寧波打工,留下一個孫女和一個孫子。孫子正在上小學,孫女剛剛3歲。老兩口在家不僅要種地,而且還要照料孩子,生活重擔全壓在他們身上。在農村,這種現象非常普遍。
資料6
醫療衛生事業幾十年的長足發展,基本改變了我國醫療設備簡陋、醫療技術水平低下、廣大群眾特別是農民缺醫少藥的局面。2008年底,我國擁有衛生機構27.8萬個,村衛生室61.3萬個,覆蓋城鄉居民的衛生服務體系已經基本建立。
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的要求越來越高,許多新型健康問題不斷出現,群眾對看病難的反應仍然比較強烈。根據調查顯示,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在醫療資源總量已經迅速增長的情況下,現在遇到的看病難,主要表現為接受高水平醫療服務難,高科技藥品,稀缺藥品和高精尖設備檢查費用高等。
2009年,我國醫院門診病人次均醫療費用為160元,住院病人人均醫藥費用5952元。一次住院費相當于城鎮居民年人均收入的1/3,是農民年人均收入的1倍多。至于經常要看病的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醫藥費用負擔不僅壓得他們喘不過氣,還連累到整個家庭。那些沒有參加醫保的群眾,更是倍感負擔沉重。“救護車一響,一頭豬白養。辛辛苦苦幾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自稱“老兩會”的全國人大代表辜勝阻說,他到農村調研,不止一次聽到老鄉們說這樣的話,讓人心酸。
盡管近幾年政府加大了對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但總體上看,目前我國衛生總費用僅占世界總額的3%,2009年衛生總費用中政府投入占24.7%,不僅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平均為75%左右),也低于很多發展中國家水平(平均為55%左右)。
資料7
二戰后初期,西歐國家經濟快速發展,但居民貧富差距拉大,社會矛盾加劇。為了使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西歐國家吸取戰前經驗教訓,從20世紀50年代起逐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成熟而高度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為社會中的大多數公民提供了生老病死以及失業的最低生活保障,并保證了一個占有社會人口多數的“中產階級”的穩定存在。目前,西歐發達國家的社會矛盾和問題雖依然存在,但總的來說,社會比較穩定,民眾生活普遍較為富裕,享有較高水平的社會保障。
浙江省社科院發布的《關注浙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評估的說明》顯示,2010年浙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綜合評價指數,距100%實現全面小康僅僅差5.8個百分點,“但是老百姓的生活體驗卻并不那么愉悅,普遍感到生活壓力在增加,對未來的增收和改善生活信心不大”。調查顯示,有8成人明顯感覺到生活壓力在不斷增大。
人民網推出“2011‘兩會’調查:你最關心的十大熱點問題”,截至
在山東煙臺一個建筑工地打工的老韓領到了春節后的第一份工資,老韓今年56歲,是山東沂蒙山區一個小山村的農民。老韓打工,為的是給自己和老伴準備養老錢。他說要在外面干上四五年,希望積攢2萬元。在現實壓力下,很多上年紀的農村居民,就和老韓一樣,節衣縮食,把來之不易的收入積攢起來,以應對不時之需。
40歲的
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消費能力不足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2004年以來,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占GDP比重都在40%以上,過高的投資比例導致了嚴重的資源約束。由于國內居民消費能力比較弱,導致生產擴大與消費不足的矛盾,大量產品只能出口,我國外貿依存度已高達50%以上。作為一個經濟大國,外貿依存度過高,既增加了經濟風險,又導致貿易條件惡化。
以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來衡量,在我國,2010年的居民消費率僅為37.3%,比2009年下降25.0個百分點,比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還要低11.5個百分點。而正常情況下,西方發達國家的這一比率在60%至70%之間。專家指出,當前內需不足,主要還是居民消費的后顧之憂還很多,不愿花錢,不敢花錢,不能放心花錢。“只有將來生活有保障,老百姓才敢放心地花今天的錢。”
資料8
歐洲發達國家以及包括韓國在內等許多新興工業化國家,發展到一定水平后,經濟增長開始由“積累型”走向了“分享型”。據西方統計,至上世紀90年代末,各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政府的社會福利開支,一般占本國政府總支出的1/2到2/3,占本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0%-30%。
近年來,我國的財政收入增長幅度大大超過經濟增長速度,總量已經相當可觀。2010年,全國財政收入全年累計突破8萬億,比1997年全國的國內生產總值7.9萬億還多,同比增長達到21.3%。從2000年到2010年,政府財政收入從1.3萬億元增長到8.3萬億元,增長了近5.2倍。2010年投向民生的財政增長超過了30%,其中投向社會保障的投入增長19.4%。
據統計,2010年浙江省財政總收入、地方財政收入分別為2005年的2.3倍、2.4倍。其中,稅收收入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達到94.5%,地方財政收入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達到53.3%。日益殷實的財力保障,成為浙江向“民生財政”轉變、向“有福增長”轉變的最大底氣。
每個五年規劃的開局之后,各地上項目、比增長的熱情,往往格外高。而今年,不少省區市的“兩會”上卻出現了這樣的現象:GDP增速等預期目標調低了,經濟指標淡化了,對于“十二五”時期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北京、上海將目標鎖定在8%,比“十一五”規劃目標低了2個百分點。廣東、浙江也設定在8%左右,內蒙古則確定為12%,遠低于“十一五”時期年均17.6%的增速。成為亮點的是,讓人民“滿意”、“幸福”成了各地規劃中的高頻詞。
面對各地不約而同在經濟發展快車道上的“換檔”,人大代表劉子福說:“今后衡量一個地區的發展成效、財政狀況,包括可考核干部,主要應看能不能拿出錢來為老百生做好事、辦實事,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這實質是個對老百姓的態度問題。”
在一次全省社會保障工作會議上,浙江省省長呂祖善說了一番掏心窩子的話:“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是一項功在當代、恩澤子孫、惠及千秋的系統工程,也是一件‘苦差事’,沒有半點風光,短期內也看不出多少政績,但是把這件事情真正抓好了,千百萬老百姓就能更好地吃上安心飯、睡上安穩覺,這就是最大的政績”!
2010年10月召開的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上,社會保險法草案獲得了表決通過。作為我國社會保險領域的首部綜合性法律,它被認為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中一次重大的制度突破,是一部能夠“提高人民幸福生活指數”的民生大法。有媒體評論,社會保險法的出臺是繼全國義務教育免費,2006年全國取消農業稅之后,我國民生領域的第三件大事,標志著我國社會保障改革與制度建設進入了“快車道”。
資料9
55歲的市民冷志成7年前待崗,妻子病退,失業保險金加其收入一起不到2000元,僅夠維持家庭的基本生活,女兒又患上尿毒癥,僅腎移植就要15萬元,盡管冷志成拼命努力,積攢下的錢仍遠遠不夠,當他快要絕望時,當地政府部門送來了5萬元社會救助款。女兒腎移植手術后,作為城鎮“零就業家庭”,父女倆都接受了政府組織的免費技能培訓,女兒上的是“春風行動”免費電腦培訓班,結業后被安排到超市工作,雖然工資不高,但養老保險、大病保險都有了,冷志成則成了一家廣告公司職員,還是一名社會志愿者,熱心回饋社會。
家住淳安縣界川鄉交界村的72歲老人汪菊花,雖然身邊沒有親人,晚年的生活卻依然過得有滋有味。每個月老人都可以從民政部門領到足額的低保金,此外每年還能得到2000多元的各項資助。嘉興濱湖新村的陳翔和錢家村的王云清也分別領取了150元和90元的城鄉低保戶物價補貼。他們高興地說:“沒想到政府考慮得那么周到,讓我們低保戶能及時拿到物價補貼,心里不慌了。”
“真是做夢也沒想到,到老了,還能領到政府發的錢。”2009年12月,淳安縣文昌鎮文昌村77歲的何金根老人,作為浙江實施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政策首位受益者,領到了一本鮮紅的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領取證,今后每月他都可以領到至少60元的“養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