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國際教育協會第二十五屆年會日前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市舉行,會議以“編織未來的全球伙伴關系”為主題,設置多個分論壇,議題包括外交政策與教育、全球高等教育的機遇與挑戰、高等教育國際化、新一代的教育改革等。圍繞教育資源共享、網絡公開課程、國際學生流動等全球教育領域的熱點難點話題,來自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0多名代表進行了形式多樣的對話與交流。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組織北大、清華、同濟等26所中國高校參加了此次年會,以研討、對話、展覽、推介等多種形式展示了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國高校“編織未來的全球伙伴關系”、開展廣泛的交流與合作乃是大勢所趨。為此,我國將教育開放作為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舉措,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交流與合作,以增強中國高等教育的影響力,提升教育國際化水平。近年來,隨著教育交流與合作的日益深化,在“請進來”的同時,中國高校也開始“走出去”,利用各種機會和平臺展示、推介中國高等教育,并在深度合作中拓展海外空間。蘇州大學在老撾首都萬象開辦分校,并于2012年開始招生;廈門大學與馬來西亞簽署協議,創辦了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浙江大學也與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牽手合作,將在倫敦建立浙江大學海外校區。
中國高校走出去,需要勇氣,更需要底氣。今天的中國高等教育正在實現跨越發展,規模已位居世界第一。與上世紀明顯不同的是,中國高校走出去,絕不只是“開眼界,長見識”,而是在世界教育平臺上展示自己的同時,積極尋求與各國大學的深層次交流、實質性合作。不僅重點大學如此,一些地方院校和高等職業院校也是這樣。在前不久于雅典舉行的中國希臘高等教育論壇上,中國十余所高職院校走到前臺,積極推介中國職業教育,同時希望與歐洲高校在教師交流、學生交換、學分互認等方面攜手合作,實現雙贏。院長們表示,高職院校要服務本國企業,更要參與國際經濟的競爭。我們應當采取主動走出去的國際化戰略,通過與國外高校的合作、運用國際化的標準和課程改革人才培養,使中國更多優秀人才在國際競爭中發揮作用。
保守封閉絕對辦不好高等教育。但是,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也需要結合實際,遵循規律;中國高校走出去不能急功近利、一哄而起,更不能指望“一招治百病”,僅僅依靠走出去來解決自身的弊端和問題。客觀地說,一些高校目前仍存在著教育理念相對落后、教育內容和方法比較陳舊、創新型人才培養能力不足、教育體制機制不活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高校的生存和發展面臨著危機,又怎么能夠真正走出去?教育國際化發展方興未艾,中國高校在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同時,務必保持清醒的頭腦:走出去,練好內功才是硬道理!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