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老師像導游,帶領我們去游覽各種美好的風景,而不像園丁,修剪掉我們不聽話的枝丫(椏),最終讓我們長成了只會聽話的植物”。這段文字據稱出自一名小學六年級學生的作文《園丁與導游》。短短12個小時,這篇作文在新浪微博上被轉發兩萬多次。
童言無忌。孩子的話率真樸素,卻往往帶來醍醐灌頂般的思考和啟發。今天,“老師園丁論”——這個上個世紀曾經受人稱道的隱喻,受到孩子的質疑,也是在提醒我們,應該對這個古董般的“教師隱喻”,進行實事求是的糾錯和反思了。
時下,大多數教師缺乏對個性孩子的寬容、對另類孩子的包容與對“問題學生”的充分賞識和理解。因為擁有權威裁決權,作為“園丁”的教師,總會按照自我思維、功利思維和“升學率崇拜”,進行整齊劃一的裁判,動用“園丁”的剪裁力,對個性學生無情修理,對另類學生嚴厲撻伐,對“問題學生”更會冷嘲熱諷,等等。甚至,對名貴的“蘭花”無比青睞,而對于卑賤的“牽牛花”不以為然,這種行為在很多學校,不都是一種廣泛存在嗎?雖然那些主要枝葉和名貴花草得到了輝煌的發展,可那些不起眼的個性枝椏,可能就沒了露頭和出頭之日。
再說了,師生平等早已成為時尚教育理念,“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先天性地具有人格平等的地位”。可是在教育的植物園里,學生是“花草”,教師是“園丁”;學生是“物”,老師卻是“人”,存在著天然的不公平和身份差異。“園丁”的任務就是設計、規劃、監護和控制,“花草”的任務則是聽話、遵從和配合;“園丁”是實施者,“花草”只能成為服從者。這種角色差異,已經和當下的教育平等和民主理念格格不入了。
再有,“園丁”的工作屬于一種“園林藝術”,是機械化的修修剪剪,哪個枝條需要修剪,快刀剪掉就行了,不用作深刻細膩的思想工作,更不用從心理上進行疏導。而育人則不僅僅是批評和裁剪,更要有溫情脈脈的人格熏陶、自由輕松的激勵欣賞,以及發自內心的啟發和陪伴,高揚人的自由、自覺的本質力量,讓師生得到共同成長。“園丁論”顯然將教育應有的人文化、人性化的功能,進行狹隘化、簡單化和僵化的理解了。
正因為這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解讀》談到,“現代教師要徹底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在現代教育活動中應準確地自我定位,明確教師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多樣化。要成為學生全面發展的培養者、民主師生關系的建立者、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者、學生心理健康的培育者、學生終身學習的奠基人。”
更多教師和社會評價還是從“老師園丁論”走出來吧,遵循孩子內在的生命法則,順應其身心發展規律,給學生更多的平等,更多的自由,更多的開放,更多的陪伴,讓孩子得到和諧、快樂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