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文脈絡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條理表達思想的路徑。在國考行測言語考試中,不管是邏輯填空還是片段閱讀題目,一般都會有比較清晰的行文脈絡,華圖公務員考試研究匯總下提醒大家掌握這些規律會有助于對文章整體的把握,甚至還可以幫助大家預見文章中可能會出現的觀點和發展方向。常見的行文結構有幾下幾種:
(一)總分結構。總為重點內容,選項中出現分說的內容即刻排除。
例1:逆差與順差,應當辯證地看,貿易平衡永遠是相對的、動態的。中美經貿關系是雙贏而非零和,經濟互補性注定了美對華逆差將是一個長期問題。今后,中美兩國參與全球化和產品內分工的程度會繼續加深,只要不改變現行統計方法,美對華逆差仍將持續,而中美經貿規模也仍將不斷擴大。
這段話表達的核心觀點是( D )。
A.中美經濟是互補的
B.逆差還是順差要看使用的統計方法
C.美對華貿易逆差不會改變
D.美對華貿易逆差不應影響中美經貿關系
本題是典型的“總—分”結構。首句提出觀點,即從辯證的角度講逆差和順差之間的貿易平衡是相對的,動態的。接下來的文段是對上述觀點的解釋說明,結合中美經貿實際情況,分析逆差狀況并不會影響兩國之間的經貿關系。
(二)分總結構。總為重點內容,選項中出現分說的內容即刻排除。
例2:一種經濟理論或者經濟模型是對經濟現象的某些方面的描述,它要比其描述的現實簡單。理論要舍棄不重要的東西,至于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取決于經濟學家的假設,假設不同,提出的理論也不一樣。經濟學家們對同一現象往往有很多理論的解釋,主要就是因為強調的東西常常不一樣。因此,理論就不等同于真理,可以爭辯,可以錯,也可以被推翻。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D )。
A. 如何發展經濟理論
B. 經濟理論的內在本質
C. 經濟理論的主要功能
D. 如何看待經濟理論
本題屬于典型“分---總”結構。“因此”作為總結陳述的提示性詞語,說明后面的話是作者通過一系列論述得出的結論,也就是文段的核心所在,即“理論就不等同于真理,可以爭辯,可以錯,也可以被推翻。”顯然D項與這一主旨句的觀點最為契合。
(三)總分總結構。總為重點內容,選項中出現分說的內容即刻排除。
例3:現代語言學自開創至今,雖然只有不足100年的時間,但它的迅猛發展卻出人意料。以漢語為例,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以及新生事物的層出不窮,近年來,“新詞酷詞”正以每年1000個,甚至更大的速度在增生。此后,便是一些違規短語和句子的組合、搭配,以及貌似東拼西湊的篇章構成等等的出現。對此,社會上,特別是語言學界,也包括一些中小學的語文教師都有不盡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議論。但是,無論學界如何看,人們,特別是年輕人,對這些所謂“新詞酷詞”和新的語法構成卻情有獨鐘,而且還創造了不少網絡的、數字的語言。
這段文字主要是說明( A )。
A.語言發展和使用中出現了新情況
B.語言詞匯的良莠雜糅是正常現象
C.語言的發展折射著社會和人們的意識
D.漢語的發展已進入了一個繁榮時期
從提問方式看屬于典型的主旨概括題,而從文段的行文結構看屬于典型的總分總結構,首尾句為文段論述的觀點:發展出人意料,出現了新詞酷詞等新情況。最后一句“但是……”是對中間例子的總結,即對漢語的情況進行的總結,但文段是以漢語為例,說明語言發展的情況。
(四)分分結構。總為重點內容,選項中出現分說的內容即刻排除。
例4:西方學者提出的“日常生活審美化”理論,從其產生的客觀基礎而論,它是在科技飛速發展,物質生活質量逐漸提高,人們日益從物質需求向精神需求過度的前提下而出現的一種理論現實的回應。這種回應的出現,一方面是客觀現實對理論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西方哲學,美學及文學藝術理論發展的必然規律。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日常生活審美化”理論( A )。
A. 出現的時代背景及理論基礎
B. 已獲得了各方面的廣泛認可
C. 主要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
D. 與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
文段共兩句話,且為并列關系,第一句講“日常生活審美化”理論的客觀基礎,也就是時代背景。第二句講這一理論的理論基礎,即“西方哲學、美學及文學藝術理論”。只有A項涵蓋了這兩者的內容,故選擇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