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策是解決問題的思路、原則、方法、措施。提出對策,首先要對策從什么問題中來,也就是明確對策的來源。依據命題的規律,對策主要內容包含在給定材料之中。提醒考生,這就需要考生要深刻理解給定材料,就能解決基本的對策來源問題。根據原因制定解決問題的對策是常見的一種方法。
如2008年國考申論材料6:
某水利水電職能部門收到反對怒江水電開發的大量意見。
政協委員A先生說:有什么根據認為建水壩就可以提高怒江老百姓的生活?這并不是直接的因果關系。當然一部分人可以致富,水電公司的人可以致富,地方官員可以搭車致富,但當地老百姓真能致富嗎?完全靠水電站發電,用救濟的方式解決移民問題不是長久之計,長久之計是必須給老百姓一個生計。他認為,移民問題不是輕易解決的。現在報道大量三峽移民特別是到外省市移民出現回流問題,就是證據。當然犧牲一部分人利益不可避免,但要權衡。另外還有污水問題,修了水庫后,活水變成死水,污染會加劇,怒江也會有類似問題。
著名環保人士B女士根據有關統計數字指出,全國1600萬水庫移民現在仍有1000萬人生活在貧困當中。她說:這1000萬貧困移民都沒有解決,我們有什么理由說怒江建壩就能改變怒江老百姓的貧困?怒江被人類學家認為是民族的走廊,說明有很多民族,有很多的傳統,有各自的生活方式。B女士說:老百姓為什么喜歡在那里生活,為什么政府在沿江給他們蓋房子他們不住,而要回到山上去?如果只看到了一個季節的怒江,而且根據幾天的考察就認為老百姓不能在那里自下而上是欠缺考慮的。
某學報C主編提出:怒江作為目前我國僅存的原生態江河之一,應從國家生態安全長期目標出發,將其作為一條生態江予以保留,不予開發。這樣,一方面可使其成為國家的自然遺產得到永久保護;另一方面,把怒江作為一個江河生態的對照物和參照系,開展長期、全面和系統的環境觀測活動,取得原始生態環境系統的各種相關數據,與人類已經開發的江河進行對比,為國家進行環境影響戰略評價提供依據。他說,目前西方發達國家已經認識到水電開發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基本停止了大壩的建設。
環保專家D教授認為,不反復論證地質情況的可行性就貿然施工已經帶來了無法彌補的損失。在金沙江建水壩,不是要解決能源問題,三峽上游所有的電站都是為了攔截泥沙,這只能說是在為三峽工程買單,很多研究三峽泥沙的專家都持這樣的看法。但是,真的修了多梯級水庫就能解決泥沙問題嗎?泥沙一層層攔上去,上游該怎么辦呢?
本則材料提示了反對怒江水電開發的原因:1. 利益分配不均衡農民得不到實惠;2. 移民問題難以解決;3. 破壞生態環境和旅游資源;4. 可能出現水污染與泥沙淤積問題。
根據以上原因,可以得到兩個對策:1. 要在保護生態前提下合理科學開發,建立健全規章制度確保生態平衡,避免水污染與泥沙淤積問題;2. 加大對當地居民的投入,在開發水電的同時加強相關行業的發展,經當地居民創造就業機會,徹底解決移民問題。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