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政法干警申論考試落下帷幕。在剛剛結束的筆試申論科目中,遼寧省政法干警考試又有那些變化呢?中公教育輔導專家帶領大家解開迷霧。
專科等級及本碩級別兩套試題所選材料及題目命制的方向大致相同。材料命制上總體上繼續延續了上半年聯考的材料特征,以案例型為主,且幾乎占據通篇材料,其他類型材料比例大幅減少。同時,個別案例材料的閱讀難度也有所增大,需要聯系通篇材料的主線以擺脫“讀得懂材料,做不出答案”的窘境。
在題目命制上,本次考試對考生的歸納概括能力要求有所加大。三道小題全部為歸納概括題目。這就要求考生在日常訓練尋找每一句話的要點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概括一段話、一則材料的內在含義,進而逐步上升到通篇材料的層面,以此逐步提升自身歸納概括能力。
在內容選取上,本次考試延續了上半年聯考中力圖著眼實際問題的選材思路,不再過度關注較為宏觀抽象的問題。作文命制上則從農民問題這一角度入手探討當前我國經濟轉型特別是農業發展的具體問題。以下對每一具體題目進行針對性分析:
一、根據“給定資料4”,簡要分析我國土地撂荒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15分)
要求:準確、全面、條理清晰,不超過200字。
解析:
1.閱讀題干,仔細審題
仔細閱讀題干,首先確定作答任務是對“土地撂荒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進行歸納與概括;其次,明確作答范圍是“給定資料4”,最后,注意作答要求“準確全面,條理清晰”,字數不能超過200字。
2.閱讀材料,選擇要點
給定資料4第一段簡要說明目前土地撂荒現象的情況,引出“兩會”代表們對撂荒現象的討論。
給定資料4其余部分屬于案例型材料,每一段為一個代表的發言,通過每位代表介紹自己所在地土地撂荒的情況,說明各地土地撂荒問題產生的原因;因此,此題目的作答要點即來源對這些代表所闡述問題的概括。
給定資料4第二段吳縣長說明的原因主要是外出務工人員增多,農村勞動力數量不足,甚至有一些年輕人不懂種地;第三段王支書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質量上進行補充,當前剩余的勞動力多為婦女、兒童與老人,勞動能力有限,種地只圖自己夠吃;第四段張某指出農村學生回鄉意愿極低,傳統觀念認為種地沒本事,被人看不起;第五段安徽代表通過一位農民朋友的“帳”,說明土地撂荒的原因在于農民種地收入低,需要辛苦幾個月,還比不上輕松在城市打工的收入;第六段重慶農民代表指出撂荒土地多為坡瘠地,而農民缺乏農業技術指導與服務,只能自己想辦法,很多土地不得不荒廢了。
3.加工要點,組織答案
對以上進行加工,梳理作答邏輯,即可得到答案。考生應該注意添加相應的總括句,分條作答,寫明序號,同時注意作答字數的限制。
二、“給定資料1”反應了當前我國農業科研和基層農技推廣存在的問題,請你對這些問題進行概括(20分)
要求:全面、準確、有條理,不超過300字。
解析:
1.閱讀題干,仔細審題
仔細閱讀題干,首先,明確我們的作答任務是歸納概括出“當前我國農業科研和基層農技推廣存在的問題”;其次,明確我們的作答范圍,答案要點出現在“給定資料1”,最后,注意作答要求,需將存在的問題概括“全面,準確”,答案要規范書寫“有條理”,且字數“不超過300字”。
2.閱讀材料,選擇要點
從給定資料1開始找起,第一段可見我國的農業科研投資強度是不夠的。我國的科研拔尖人才、骨干人才精力被它務分散導致從事研究時間不足,而且人才流失嚴重。我國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效率低。國家部委、科研單位、項目實施組織之間分工不明導致課題重復,經費浪費。農業科研周期較長,科研管理體制難以確保農業科研項目連續性。
第二段可見國內多數企業缺少科技創新能力,研發投入不足。
第四段可見農技站工作設施不完善,試驗示范基地、儀器設備等落實不到位,工作經費、農技推廣資金不足。
第五段專職農技人員缺乏,總體年齡較長,新進人員技術不強,管理不嚴,文化水平偏低,且流失嚴重,新進儀器設備被浪費。
3.加工要點,規范書寫
通過對以上要點進行合并、加工,梳理作答邏輯,即可得到答案。考生通過閱讀材料可以發現,兩個問題是先后出現的,因此,作答是可以分成兩段來寫,注意字數。
三、“給定材料5”介紹了我國當前當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三種形式,請你指出這三種形式是什么,并分析每種形式的主要特點(25分)
要求:分條表述,內容準確,邏輯清晰,不超過400字。
解析:
1.閱讀題干,審清題意
閱讀題目,明確這是一道歸納概括題,根據“給定材料5”概括“當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三種形式及特點”,也就是說,本題有形式及特點兩問,這是不能忽略的。要求分條表述、內容準確、邏輯清晰,就是告訴我們要把形式及特點的表述的清晰展現出來,不超過400字。
2.閱讀材料,提煉要點
根據形成的最初的作答思路和命題者意圖,回到給定材料中尋找要點。“給定材料5”第一段告訴我們要在“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接著分別舉出了王永、馬宣寨村和Y鄉的例子。通過對于三個案例型材料的閱讀,一目十行,找五大要素(主體、處境、做法、結果和啟示)可以快速的找出主要內容。
第一個案例(王永),采用的是簽署土地流轉協議,王永自己種全村的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節約勞動力等,但是接著王永的態度指出了這種形式的不足,比如有農民不認可、沒有得到銀行的支持、抗災能力差、投入大、資金回籠時間長和面臨政府征地和農民毀約等問題都是這種形式的特點。
第二個案例(馬宣寨村),采用的是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在這個案例中,告訴我們取得的成績和以往的對比,在這里可以總結出特點,比如統一管理、計劃種田等。
第三個案例(Y鄉),采用的是工商企業租賃農地經營的試點,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農戶既是土地所有者,又是合作社股東,還是員工,這是最突出的特點。
3.加工要點,組織答案
對于在材料中找到的要點,進行內容上和邏輯上加工整理,使答案的呈現更加清晰、有條理,整體上總分,微觀上并列結構,字數符合在400以內。
四、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體,請結合給定資料,以“讓農民成為受人尊重和羨慕的職業”為題,寫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中心明確、思想深刻
(2)內容充實、有說服力
(3)語言流暢、800-1000字
解析:
結合我國現階段存在的農業問題,此次政法干警申論考試以農業問題為背景進行命題。聯系2013年遼寧省考的命題(工業產業結構升級)發現有共通之處,都以“我國支柱產業轉型”進行命題。本次政法干警申論考試作文為命題作文,題目給定為“讓農民成為受人尊重和羨慕的職業”。以此命題為出發點,需透徹了解農民職業詬病的深層次原因,即為農民職業利益得不到滿足。因此,讓農民能夠真正成為受人尊敬和羨慕的職業,首要的角度是以讓農民增收為突破點。回顧全篇材料邏輯,談到農業科技與人才投入不足、現有科技轉化率低、在土地問題基礎上產生的糧食問題等集中反映了我國農業政策與結構上的重大問題。因此,為解決我國農業存在的重大問題,必須以滿足農民職業利益為基礎。從題目要求可判斷“讓農民成為受人尊敬和羨慕的職業”建議運用切實得力的手段和對策;全文通過材料給出的問題積極轉化為對策可參考作為文章分論點,如一方面在農業科技角度,加大農業科研人才投入、提高農業科技轉化率;另一方面在農業政策角度,推進農業政策改革、促進農村土地流轉。綜上所述,本篇文章建議以解決農民問題為角度,從而解決我國農業產業現階段存在的問題。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