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政治:分析人士認為,自去年11月中共十八大召開以來,中共不斷祭出反腐重拳,并推出改進工作作風的一系列重大舉措,顯示出新一屆中央領導從嚴治黨的堅定決心。
9月1日來自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的信息顯示,國務院國資委主任、黨委副書記蔣潔敏涉嫌嚴重違紀,目前正接受組織調查。
外界注意到,過去一段時間,已有多名高官因涉嫌違紀被調查。蔣潔敏是首個被查的中共十八屆中央委員,之前落馬的官員還有四川省委原副書記李春城、大慶油田公司原總經理王永春等。
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27日召開的會議通過了《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2013-2017年工作規劃》。會議強調,全黨要“把堅決遏制腐敗蔓延勢頭作為重要任務和工作目標,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嚴肅查處黨員干部違紀違法案件,充分發揮震懾力。”
會議指出,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健全和完善黨內監督、民主監督、法律監督和輿論監督體系,強化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辛鳴認為,蔣潔敏等官員因涉嫌違紀被調查是中共推進反腐的必然結果。“中央提出‘老虎’‘蒼蠅’一起打,表明其反腐態度堅決、立場堅定:不管官員職位高低,只要發現腐敗,一查到底。”
反腐敗需要發揮社會各方力量,“四個監督代表了四個方面的力量”,辛鳴說。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指出,腐敗根本上來說是權錢交易、利益輸送。“目前,我國相關市場體系發育不完全,社會組織發育不完全,公權力集中在政府,官員腐敗易發、多發、高發。”
從根源上減少和預防腐敗,需要形成權力制約和監督機制的體系。“這種制約既可以來自社會組織、市場,甚至公民個人,也可以來自權力內部的分配和相互制約。”馬懷德說。
他認為,中國改革任務還很重,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是減少腐敗的治本之策,不應由政府行使的職能應轉移給市場或社會組織,歸還給公民企業和個人。
90多年來,從革命黨到長期執政的黨,中共一直視群眾路線為其根本工作路線。但不容否認的現實是,當前黨政官員以權謀私、損害群眾利益的腐敗現象依然多發。中共面臨著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
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履新后,中央出臺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要求“多同群眾座談”“開短會、講短話”“減少交通管制”,開啟政治新風。今年6月,中共啟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掃除黨員干部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等“四風”。
專家指出,中共十八大以來推出的一系列舉措,既針對官員中奢侈之風等急需解決的問題,又著眼長遠,解決黨員干部在“黨的宗旨”和信念方面的問題,顯示了中共從嚴治黨的決心。
將于11月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將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問題。辛鳴認為,全面深化改革符合客觀要求。改革會使制度更加完善,使社會各方面良性發展,滋生腐敗的土壤變少,從而推進反腐更加深入。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