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試題 |
第 4 頁:參考答案 |
給定資料
1.2017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促進就業創業。完善就業政策,加大就業培訓力度,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2017年高校畢業生795萬人,再創歷史新高,要實施好就業促進、創業引領、基層成長等計劃,促進多渠道就業創業。落實和完善政策,切實做好退役軍人安置工作。加大就業援助力度,扶持城鎮困難人員、殘疾人就業,確保零就業家庭至少有一人穩定就業。我們必須牢牢抓住就業這一民生之本,讓人們在勞動中創造財富,在奮斗中實現人生價值。
當下,大學生就業難,與許多大學生在找工作時想“畢其功于一役”的心態有很大關系。一步到位地選定自己喜歡的終身職業、崗位,以發揮專業所長,體現人生價值和追求,這種想法沒有什么不對。然而,最優選擇總是稀缺的,何況一些大學生理想工作的標準很高——工資要高、單位要體面、工作不要太累、上班要方便。各種考慮使大學生錯過了許多好機會。
某些大學畢業生走出校門時,躊躇滿志、心比天高,認為參加工作就是要干一番大事業,而不愿腳踏實地地從平凡工作做起。如果有單位準備先讓他們到基層鍛煉兩年再調回機關工作,就會心灰意冷、猶豫不決。一部分畢業生,特別是一部分從所學專業到自身條件自我感覺良好的畢業生往往用一種錯誤的方式處理就業問題——他們不急于與用人單位簽訂就業協議,而是一拖再拖,目的是能落實一個各方面條件十分完美的單位,但結果常常是事與愿違。正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大學生如果沒有充分的從平凡的工作崗位干起的思想準備,就很難在日后的工作中有所作為。
當代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家庭條件相對較好。有些獨生子女的家庭人際關系網大,他們把擇業的期望寄托在家人、親戚或朋友身上,希望通過關系、走后門等形式實現就業。
高校心理教育界有句話“進來就不適應,出去了就焦慮”,說的就是大學生對就業的焦慮。有些畢業生沒開始找工作就擔心自己會被淘汰;有些優秀的大學生擇業目標過高,直到接近畢業離校前一兩個月,見到身邊同學基本都落實了工作,才開始緊張起來,到最后只能隨便找個單位落腳;還有些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缺乏主見,抱著隨大流的心理,導致擇業盲目。
2.2017年干什么活最賺錢?哪些行業空出來的崗位下手要快?2016年12月20日,58集團發布的《2016―2017年度藍領市場白皮書》顯示,技能型藍領已成為就業市場的“香餑餑”,薪酬甚至“碾壓”普通小白領,城市按摩師平均薪資更超過17000元,居于首位。
藍領薪酬“碾壓”小白領,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薪酬絕對數來看,按摩師、健身教練、汽修工、空調安裝工等高居2016城市服務業高薪榜TOP10的技能型藍領,平均月薪達到萬元以上,最高的可達17669元。即便排在第五的空調安裝工也超過8000元,秒殺普通小白領。一些有一技之長的“金藍領”是市場的寵兒,甚至“萬金”難求。二是從增長趨勢來看, 2016年藍領群體薪資較2015年同期增長12%,而白領薪資僅上漲7%,藍領群體平均薪資水平呈現逐年上升態勢。
技能型藍領成為就業市場的“香餑餑”,有物以稀為貴的因素。根據數據顯示,技能勞動者數量目前只占全國就業人員總量的19%左右,高技能人才則僅占5%,技能型藍領處于緊缺狀態,這是他們成為市場“搶手貨”的一個原因。當然,也與他們的工作環境、工作強度有關。相比于白領,藍領的工作環境要差一些,工作強度要大一些,這是不爭的事實。可以說,薪酬的競爭力是對他們工作的一種補償,應該得到理解。
當下,我國素質教育推行難,減負難有切實的成效。重考試成績、輕動手能力等弊端的存在,很大程度上與人們對白領的過高推崇、對藍領的不屑有關。藍領薪酬水平的提升,有利于轉變人們對教育的態度,把對教育的期待扭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從現實來看,人們選擇做藍領,大都是被動型的:考不上大學,當不了白領,才被迫選擇做藍領。擇業觀念的轉變,僅靠倡導,作用是有限的,薪酬的倒逼,更有強力作用。當薪酬發揮作用時,人們會依據自身條件和興趣愛好,做出合理的選擇,這更有利于行業精英的培養。
對于我國來說,要成為制造強國,工匠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工匠精神的培塑,離不開有競爭力的薪酬的牽引。在“錢途”的推動之下,更多藍領可以專注于自己的職業,凝精聚神,致力于技能的提升,這對于打造“中國質造”、品質中國是有推動作用的。
一名80后農民工泥瓦匠變身“鑲貼大師”,湖北武漢市鑲貼工陶猛作為重點項目施工隊長,年薪已經將近20萬元。此前也不乏有媒體報道,拉面師月薪12000元,建筑工月薪9000多元,搬運工月薪8000元。事實上,藍領工資收入“碾壓”普通白領,在如今實在算不上是什么新鮮事。殊不知,藍領也好,白領也罷,關鍵看是否有本領,其工資高低,也應該與個人本領成正比。
近年來,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讓勞動報酬增長同生產率提高同步,已成為廣泛共識。我們希望看到不分行業和工種,不分室內與戶外,不分身份和性別,不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越來越多的高收入勞動行業和群體,成為經濟社會建設和發展的主流,這將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公平正義的基石。
3.2016年12月16日,教育部頒布新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要求健全休學創業的彈性學制,對休學創業的學生可單獨規定最長學習年限,簡化休學批準程序,進一步為大學生“創客”(指具有創新理念、自主創業的人)掃除后顧之憂。據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4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受訪者看來,能接觸專業的創業培訓(54.2%)、年輕有闖勁(50.9%)和思維活躍(45.1%)是大學生創業的優勢。
“我想成立一個口腔診所,提供一對一的周到服務,這可以作為我未來創業的方向。”醫學專業本科生馮玉衡說,她身邊一些同學正在創業,“雖然單從結果來看不是很理想,但大學生很有創業熱情,加上國家政策的鼓勵和支持,相信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會越來越高。”
吳立陽的創業項目一開始就進駐了云南大學的創業園,后來又進入了清華啟迪創新研究院,通過這樣的孵化器認識了一些同齡的創業大學生。“但我感覺大學生創業情況還不太樂觀,成功率并不高,即便成功了也多處于小本經營的狀態。資金非常重要,我創業經歷中的幾個轉折點都和錢有關。”
“創業中面對的事情很多都是超乎想象的。你會發現很多都需要從零學起,慢慢嘗試。同時學生普遍受人脈限制,團隊伙伴選擇范圍很窄,到后期問題會更多。”吳立陽說。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元帥認為,“大學生不具備創業需要的專業技能和社會經驗,容易對市場判斷不準。而且互聯網創業環境下需要大量的投入和推廣,大部分大學生沒有這樣的社會資源。”
“最初成立公司時,對股權結構、合作或投資條約的簽署以及法務等方面的問題弄不清楚,會留有后患。另外,做APP會涉及技術外包的價格、產品功能等方面的細節和問題。”元帥認為,大學生經驗不足,很可能遭遇“創業陷阱”。
心理承受能力差(57.8%)、人脈等社會資源不足(51.7%)被認為是大學生創業的主要短板。其他問題還有:經驗有限,難以應對復雜情況(48.9%);經濟實力弱(48.5%);創業項目同質化(41.4%);面臨生活、學習、事業等多重壓力(34.5%)等。
相關推薦:
2019公務員真題及答案解析 ※ 萬題庫估分 ※ 微信對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