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言語理解與表達 |
第 5 頁:數量關系 |
第 6 頁:判斷推理 |
第 10 頁:資料分析 |
第 12 頁:常識判斷 |
第 13 頁:答案與解析 |
61.【解析】D。A項不符合“根據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申請”。B項所述不符合“依申請”,且被吊銷營業執照也不是申請的結果。C項中的“單位”不屬于“行政機關”。故正確答案為D。
62.【解析】C。無差異市場營銷強調“不考慮各子市場的特性,只推出單一的產品,運用單一的市場營銷組合”。A、B兩項都根據市場生產新產品,D項根據市場改變營銷策略,不符合定義。只有C項符合定義。
63.【解析】B。選項B中揚揚“不想去”恰恰是一種控制行為,和定義中的要求不符。
64.【解析】 A。A沒說他明知自己一定能打中牧童(可能自以為槍法好也不一定)。
65.【解析】B。漏稅這一定義十分簡單,要做這道題,其實只要注意一點--“并非故意”--就足夠了。在題中列舉的四個事項中,都涉及到沒有繳納或拒絕繳納稅款的問題。但是第一個事例中,杜×顯然是故意的,他的行為不再是漏稅的范疇,而屬于逃稅的范圍。第三個事例,張大伯因為沒有營業而不繳納稅款,它并不是不知道該繳納稅款,所以也是故意的;第四個事例中的黃某與第三個事例中的事情有點類似,但它不僅不是漏稅,而像是抗稅了。只有第二個事例,該著名歌星也許是不知道自己應當繳納個人所得稅,也許認為這筆稅款應當由舉辦方支付,他沒繳納稅款并非是故意的,根據定義,他這種行為顯然屬于漏稅行為。因此,正確答案應當為B。
66.【解析】A。由這一定義可知犯罪預備一是未實施犯罪,二是為犯罪準備工具或制造條件。選項A中甲未實施犯罪,但為犯罪準備工具,是犯罪預備;而選項B、C、D中甲已經著手實施犯罪,因主客觀原因中止,屬于犯罪中止。
67.【解析】D。由定義可知,職務激勵法的對象是人才,其方式是及時地提拔重用,其目的是避免打擊人才的積極性,由此判斷只有D項符合。
68.【解析】 A。根據定義,“訴訟標的”有這樣幾個關鍵點:當事人爭議的、需要人民法院通過審判解決、民事法律關系或權利。在所給的四個項中,A項是關于借款的糾紛,這是一項民事訴訟,需要人民法院予以審判解決,符合“訴訟標的”的條件,故是正確答案。B項是一項名譽受到誹謗的訴訟案件。誹謗,有的屬于民法范圍,有的屬于刑法范圍,所以單從B項的敘述本身不能判定屬于民事訴訟范圍,故本項不屬于訴訟標的。C項原被告之間的起訴與被起訴關系并不屬于需要法院審判解決的法律關系,故不屬于訴訟標的。同樣,D項原被告之間的搶劫與被搶劫的施、受害關系也不屬于需要法院審判解決的法律關系,所以也不屬于訴訟標的。故本題的正確答案為選項A。
69.【解析】C。中學生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民事行為。
70.【解析】C。此題的關鍵在于理解“價格、產業、費用、利潤、產品質量和品種以及技術進步等方面所達到的狀況”,而C項中消費者的個人口味并不在以上范疇之內。
71.【解析】D。選項C中的鯨魚其實不是魚,而是哺乳動物
72.【解析】A。A玫瑰和情人之間具有象征意義,A項中的白色與純潔之間也具有這種特點
73.【解析】C。題干中兩個詞語前者是后者對應的環境,
74.【解析】A。弗洛伊德首創精神分析論,凱恩斯第一個提出宏觀調控理論
75.【解析】B。“讀史可以明智”,題干中兩個詞語是事物與其作用之間的關系;法律具有約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