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言語理解與表達 |
第 5 頁:數量關系 |
第 6 頁:判斷推理 |
第 10 頁:資料分析 |
第 12 頁:常識判斷 |
第 13 頁:答案與解析 |
9.成長,像一杯清茶,雖沒有牛奶的______,卻越品越香;成長,像一條小路,雖彎曲坎坷,卻______。
A.香甜陽光普照 B.嫩滑前途光明
C.淳樸曲靖通幽 D.醇厚風景秀麗
10._____你孜孜不倦地追求生活的真善美,終有一天會得到生活的_____評價。
A.只有 公平 B.只要 公正
C.只管 公證 D.如果 正確
[ 11.拿起一本日歷,隨手一翻,前邊的日子就像一個個空間,生機勃勃,寬闊無邊,迎面而來。人的一生不就是一個漫長又巨大的空間嗎?一個個“明天”,不就像是一間間空屋子嗎?那就要看你把什么東西搬進來?墒,時間的空間是無形的,觸摸不到的。凡是使用過的日子,立即就會消失,抓也抓不住,而且了無痕跡。也許正是這樣,我們便會感受到歲月的匆匆與虛無。
通過這段話,作者想表達的是( )。
A.“明天”是未知的,它隱含著一種希望
B.“今天”太短暫,生命的意義就在于擁有明天
C.人不能改變昨天,但可以把握今天和決定明天
D.人不能只是被動地被記憶,我們還要用行為去創造記憶
12.法國科學家法伯,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毛毛蟲”實驗,這種毛毛蟲總是盲目的跟隨著前面的毛毛蟲走,法伯把若干個毛毛蟲放在一個花盆得邊沿上,收尾相接,圍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圍不到6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蟲愛吃的松針,毛毛蟲開始一個跟一個,繞著走。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小時過去了,一天過去了,毛毛蟲們還不停地堅韌的團團轉,七天七夜后它們終于因為饑餓和筋疲力盡而死。
這個故事意在說明:
A.人們的盲目性 B.人們的固執己見
C.人們的從眾心理 D.人們的因循守舊
13.行為科學研究顯示,工作中的人際關系通常不那么復雜,也寬松些,可能是由于這種人際關系更有規律,更易于預料,因此也更容易協調。因為人們知道他們每天都要共同努力,相互協作,才能完成一定的工作。這段文字主要是在強調( )
A.普通的人際關系缺乏規律
B.工作人員之間的關系比較簡單
C.共同的目標使工作人員很團結
D.維系良好的人際關系要靠共同努力
14.我們如果把人生比作幾何圖形中的一個圓。在一個已經畫好的圓上,你要找到起點在哪、終點在哪,固然是很困難的,但你要找出其半徑有多長,則是比較容易的。圓有半徑,人生也有半徑。生命的寬度、厚度及重度,就是由你的人生半徑決定的。人生半徑越大,你的生命的空間也就越大。
這段文字的意思主要是( )。
A. 生活中年少者的價值遠勝于年長者的并不少見
B.生命雖然是個充滿變數的事物,但它也是可以度量的
C.不是有生命就有價值,也不是活得越久就越有價值
D.度量生命,首先應該度量你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所作所為
15. 網上“惡搞”,是對“搞”的對象不加限制。和諧理念要求社會成員誠信友愛,“惡搞”則全然不顧別人的感受,“惡搞”說這是“幽默”,卻不把自己作為“惡搞”的對象;和諧理念要求以理性方式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惡搞”卻不考慮采取的手段是合理合法;創新在于創造新的事物,而“惡搞”熱衷于把矛頭指向著名人物和經典作品,恰恰說明了其創新能力的不足。“惡搞”不斷沖擊著社會的道德底線、法律底線和主流意識,導致文化虛無主義的產生,需要引起高度警惕。
最適合做本段文字標題的是( )
A. 越來越多的網民對“惡搞”的消極影響有了清醒的認識
B. 網上“惡搞”有悖和諧理念
C. 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自覺抵制網上“惡搞”之風
D. “惡搞”顛覆主流意識,混淆是非榮辱
16.森林是人類文明的搖籃,是最直接影響人類能否生存下去的生態因子。森林吸收C02,釋放氧氣,以此平衡著大氣C02的比例。據估計,世界上的森林和植物每年產4000億噸氧氣。森林是造雨者,不但影響降水量,且減緩山坡上的土壤侵蝕。
這段話主要支持了這樣一種觀點,即森林( )。
A.是造雨者 B.吸收C02
C.是人類文明的搖籃 D.是最直接影響人類生存的生態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