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貨市場上,新發地的商戶老李在7月份囤積了200多噸大蒜,他有點懊惱沒有在蒜價高的時候出手,以至于現在還剩下100多噸沒有賣掉。一個月前,老李在黑龍江又囤積了50噸大豆,收購價是每斤1塊8毛多,價格最高時達到1.9至1.95元,但現在已經降到不足1.8元。
老李對記者說,農產品一漲價就被亂炒,一掉價就沒有人要了。蒜價已經被“判了死刑”,不會再上漲,“現在國家控制,不會再囤積其他農產品了。”
4.食品大類由糧食、肉禽制品、蛋、水產品、鮮菜、鮮果6小類構成。國家統計局在計算CPI時,食品權重為34%,其次是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占14%,居住占比為13%,交通通訊占10%,醫療保健個人用品占10%,衣著占9%,家庭設備及維修服務占6%,煙酒及用品占4%。由此可以看出,食品類支出占CPI的比重最高;衣著、家庭設備及維修服務屬于充分競爭的行業,產能相對過剩,所以價格波動不明顯;交通通訊與醫療保健個人用品方面的改革尚未全面展開,歷年的價格波幅也不大;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煙酒為非生活必需開支項目,所以需求彈性較大,價格上漲超過一定幅度,居民在這兩方面的支出將明顯減少,最終制約該種消費品的價格上漲;居住雖然為剛性需求,但在國家不斷出臺嚴厲管控措施的情況下,估計短期內上漲空間有限或呈降勢。
2011年年初以來,由于旱災等因素影響,推高了食品價格。盡管政府努力控制流動性與物價上漲,但CPI的增速還是較快。國內外一系列復雜因素,以及豬肉等農產品價格的周期性、季節性波動,共同推動了此輪物價上漲,出現了物價漲幅持續攀高的局面,也大大增加了治理的難度。
隨著目前社會“用工荒”、“招工難”現象愈演愈烈,企業只能依靠不斷提高工資及福利待遇來吸引一線員工。勞動力成本的提高無疑使企業雪上加霜,為消化成本上升帶來的壓力,企業只能通過提高產品價格來轉移和釋放壓力。自2010年以來,全國出現了較為普遍的工資上漲,中西部地區的工資上漲甚至略快于沿海地區,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制造業工人對休閑的需求提高。這一趨勢如果持續下去,中國將進入新一輪機械化的浪潮,宏觀調控將需要適應相對較高的通貨膨脹這一結構性特點,消費和服務業發展將成為中國經濟主要的增長點。
5.某媒體調查公布結果,2011年百姓最關心的國內經濟生活事件,位居第一的就是“物價上漲”。“貨幣供應太多無疑是物價上漲的最直接推手。”某大學經濟學錢教授認為,物價上漲原因比較復雜,影響因素較多,但貨幣供應太多引發的流動性過剩難逃干系。“此外,生產成本上升,尤其是勞動力成本的提高,也是導致物價上漲的一個重要原因。”錢教授說:“民工荒與農民工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是今后一個時期的必然趨勢。”他覺得和諧社會建設要求縮小收入差距,讓人民群眾共同享受改革發展成果,提高低收入群體的工資水平。在這個大背景之下,勞動力成本增加成為必然,因此物價升高也就在所難免了。
另外自然災害的影響不可忽視。氣候因素給主副食品生產造成了嚴重影響,不少地區減產明顯,因此造成食品類價格漲幅明顯。除去成本增長因素,社會游資的炒作也是一大推手。政府部門應加大穩定市場的力度,進一步加強宏觀調控,穩定物價,讓老百姓的生活少受影響。一些專家指出,政府在物價調控方面還應有更多作為。“比如重視農業,保證農產品供給;上級政府對地方政府的考核不要過多關注GDP等。”錢教授表示,歷史經驗表明,政府投資項目過多也會引起通貨膨脹,造成物價上漲,這一點必須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