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物質世界的永恒發展
發展是指事物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的運動變化過程。發展的實質是舊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產生。
事物的相互聯系產生運動、變化和發展。事物的發展與事物的聯系同在,具有客觀普遍性。
發展是舊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產生。
任務事物都作為過程而存在,整個世界就是"過程的集合體",對具體事物來說,過程是這一事物產生、發展、死亡的歷史;對整個世界來說,過程就是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的發展歷史。
12、對立統一規律
矛盾及其基本屬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聯結及互相轉化的性質;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互相排斥、互相對立的性質。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矛盾的斗爭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
矛盾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發展的必要條件,這是唯物辯證法關于事物發展動因的基本觀點。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貫穿于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個側面,在不同發展階段上,其矛盾各有特點:不同質的事物的矛盾有其特點;同一事物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矛盾有其特點;同一事物矛盾的各個側面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上各有其特點。
13、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和實質
唯物辯證法是以聯系和發展的觀點為基本特征,由一系列規律和范疇構成的科學體系。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和實質原因在于:
(1)對立統一學說提示了事物辯證法的根本內容。事物內部要素之間和事物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對立的聯系,歸根結底是對立統一的關系,這個聯系,是事物最本質、最根本的聯系。
(2)對立統一學說闡明了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事物的發展,是自身矛盾所引起的自已運動和自我發展。
(3)對立統一學說貫穿于唯物辯證法的其它規律之中。
14、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
可知論和反映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識論的基本立場。
馬克思主義哲學引進了科學的實踐觀和辯證法,闡明了認識的本質,解決了怎樣才能認識世界的問題,從而消除了舊唯物主義的根本缺陷,實現了認識論的根本性革命。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將實踐的觀點引入認識論,消除舊唯物主義反映論所造成的認識脫離社會實踐的消極直觀性;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將辯證法貫徹于認識過程,闡明了認識是一個充滿矛盾運動的過程,消除了舊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僵死不變的形而上學缺陷;由于實踐觀點和辯證觀點的引入對歷史發展和歷史意識問題作出了唯物和辯證法的解釋,實現了自然觀與歷史觀、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統一。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
15、實踐及其基本形式
實踐及其特點:實踐是人類能動地改造世界的客觀物質活動;實踐活動的基本特點是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
實踐的基本形式:
(1)生產實踐:生產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也是其它實踐活動的基礎和前提。
(2)社會實踐:社會實踐中最為主要的實踐形式是建立和調整生產關系的實踐活動,在階級社會,階級斗爭和處理階級關系的實踐活動,是社會實踐的重要內容。
(3)科學實驗:
16、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對認識起決定作用,主要體現在: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3)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17、認識的辯證發展
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是主體對客體表面現象的反映,是來自客體的各種刺激和主體的感知系統的相互作用的產物。感性認識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形式,是認識的低級形式,具有直接性、具體性的特點。
理性認識:理性認識是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主體運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維能力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形成對客體的本質和內在聯系的認識。它包括概念、判斷、推理三種形式,具有間接性、抽象性的特點。
從理性認識到實踐需要的條件:
(1)必須把理發認識即理論同具體實踐相結合;
(2)要將理性認識轉化為指導人們實踐的計劃、方案、辦法;
(3)要將理論、計劃、辦法交給群眾,轉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割裂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必然犯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兩種錯誤。
在認識過程中,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是認識發展的基本過程和發展規律。
18、真理和謬誤的相互轉化
真理和謬誤可以相互轉化,主要分為兩種情形:
(1)真理和謬誤的對立和區別。在一定條件下,在一定范圍內,是絕對的。另一方面,在不同條件下,不同的范圍內,真理就會轉化為謬誤,謬誤也可能轉化為真理,真理與謬誤的界限,又是相對的。
(2)失敗和錯誤為正確的認識、為成功準備條件。
19、真理的客觀性
真理屬于認識范疇,是一種意識現象,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其內容是客觀的,其形式是主觀的。客觀性是真理之所以成為真理的根本條件,是真理的本質屬性。
在一定條件下,對同一客觀對象的真理性認識只能有一個,是惟一的,真理多元性以認識的多元性取代真理的一元性,否認真理的客觀性,實質上否認了人們正確認識客觀事物的可能性,必然導致唯心主義的不可知論。
20、真理的絕對性
真理的絕對性是指真理的客觀性和無限性。
(1)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賴于主體的、符合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客觀內容,是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反映。
(2)真理的發展是無限的,絕對的。
21、真理的相對性
真理的相對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條件性。
真理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是有限的。
22、歷史觀的基本問題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基本依據。
神學史觀、英雄史觀、人道主義史觀屬于歷史唯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