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考試吧論壇 Exam8視線 考試商城 網絡課程 模擬考試 考友錄 實用文檔 求職招聘 論文下載 | ||
![]() |
2011中考 | 2011高考 | 2012考研 | 考研培訓 | 在職研 | 自學考試 | 成人高考 | 法律碩士 | MBA考試 MPA考試 | 中科院 |
|
![]() |
四六級 | 職稱英語 | 商務英語 | 公共英語 | 托福 | 雅思 | 專四專八 | 口譯筆譯 | 博思 | GRE GMAT 新概念英語 | 成人英語三級 | 申碩英語 | 攻碩英語 | 職稱日語 | 日語學習 | 法語 | 德語 | 韓語 |
|
![]() |
計算機等級考試 | 軟件水平考試 | 職稱計算機 | 微軟認證 | 思科認證 | Oracle認證 | Linux認證 華為認證 | Java認證 |
|
![]() |
公務員 | 報關員 | 銀行從業資格 | 證券從業資格 | 期貨從業資格 | 司法考試 | 法律顧問 | 導游資格 報檢員 | 教師資格 | 社會工作者 | 外銷員 | 國際商務師 | 跟單員 | 單證員 | 物流師 | 價格鑒證師 人力資源 | 管理咨詢師考試 | 秘書資格 | 心理咨詢師考試 | 出版專業資格 | 廣告師職業水平 駕駛員 | 網絡編輯 |
|
![]() |
衛生資格 | 執業醫師 | 執業藥師 | 執業護士 | |
![]() |
會計從業資格考試(會計證) | 經濟師 | 會計職稱 | 注冊會計師 | 審計師 | 注冊稅務師 注冊資產評估師 | 高級會計師 | ACCA | 統計師 | 精算師 | 理財規劃師 | 國際內審師 |
|
![]() |
一級建造師 | 二級建造師 | 造價工程師 | 造價員 | 咨詢工程師 | 監理工程師 | 安全工程師 質量工程師 | 物業管理師 | 招標師 | 結構工程師 | 建筑師 | 房地產估價師 | 土地估價師 | 巖土師 設備監理師 | 房地產經紀人 | 投資項目管理師 | 土地登記代理人 | 環境影響評價師 | 環保工程師 城市規劃師 | 公路監理師 | 公路造價師 | 安全評價師 | 電氣工程師 | 注冊測繪師 | 注冊計量師 |
|
![]() |
繽紛校園 | 實用文檔 | 英語學習 | 作文大全 | 求職招聘 | 論文下載 | 訪談 | 游戲 |
第二章 中學生的心理發展與教育
第一節 中學生的心理發展
一、心理發展的含義(識記)(13)
1、心理發展的定義 2、學生心理發展的基本特征(4個)
3、個體心理發展階段的劃分(8個)
二、青少年心理發展的階段特征(理解)
(一)少年期(14)
(二)青年初期(15)
三、中學生心理發展的教育含義
(一)關于學習準備(識記)(15)
1、學習準備的定義 2、學習準備與學習的關系
(二)關于關鍵期(識記)(16)
1、關鍵期的定義 2、幾個重要的關鍵期
第二節 中學生的認知發展與教育
一、認知發展的階段理論(理解)(16)
皮亞杰(1896-1980)是瑞士心理學家、日內瓦學派的創始人。主要著作有:《兒童的言語和思維》(1923)、《兒童智慧的起源》(1936)、《兒童心理學》(1966)、《結構主義》(1968)、發生認識論導論》(1945-1950)、《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1979)等。1980年9月16日。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Jean Piaget)在他的祖國瑞士逝世,終年84歲。
(一)感知運動階段(0-2歲)
(二)前運算階段(2-7歲)
(三)具體運算階段(7-11歲)
(四)形式運算階段(11-15歲)
認知發展階段論又稱為“發生認識論”或智力發展階段理論。
很長一段時期,心理學家們對兒童智力發展的研究和觀察往往特別重視兒童獲得智能增長的正確學習過程,但當代著名學者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杰(JeanoPiaget)卻對孩子是如何犯錯誤的思維過程進行了長期的探索,皮亞杰發現分析一個兒童對某問題的不正確回答比分析正確回答更具有啟發性。采用臨床法( Clinical method)方法,皮亞杰先是觀察自己的三個孩子,之后與其它研究人員一起,對成千上萬的兒童進行觀察,他找出了不同年齡兒童思維活動的質的差異以及影響兒童智力的因素,進而提出了獨特的兒童智力階段性發展理論,引發了一場兒童智力觀的革命,雖然這一理論在很多方面目前還存在爭論,但正如一些心理學家指出:這是“迄今被創造出來的唯一完整系統的認知發展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卡根(J.Kagn)說,皮亞杰是本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認知發展理論者。皮亞杰10歲就開始研究工作,并出版著作。他對人類如何進行思維,特別是對兒童如何將經驗形成為思想非常關注。經過長期對兒童認知發展領域如語言、思想、邏輯、推理、概念形成、道德判斷等的臨床研究,皮亞杰創立了以智力發展階段為核心的認知發展理論。這一理論不僅對世界心理學的發展有重大影響,而且成為許多國家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論依據。
皮亞杰認為,兒童的行為是先天遺傳結構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他們的學習是主動而自發的。他們經過同化、順應和平衡等歷程而獲得物理經驗和數理邏輯經驗,不斷形成新的認知結構,使智力得到發展。
什么是智力?迄今為止心理學家尚未能提出一個為眾人接受的明確定義。有人認為, 智力主要是抽象思維的能力;亦有心理學家將智力解釋為“適應能力”,“學習能力”,“獲得知識的能力”,“認識活動的綜合能力”。更有某些智力測驗的先驅者認為:“智力就是智力測驗的那個東西。”
皮亞杰在年輕時曾在巴黎比奈智力測試實驗室擔任西蒙(T.Simon,世界第一個智力測驗的創立者之一)的助手。正是在比奈實驗室工作期間,皮亞杰認識到“智力”不可能和兒童正確回答的那種測驗題目相等,因而他從根本上反對根據在一份所謂的智力測驗卷上正確回答的題目數來定義智力。心理學界一般認為,皮亞杰并不十分注重回答“智慧的定義是什么?”這類問題。盡管如此,人們認為他對智慧本質的理解是十分深刻的。在皮亞杰看來:一個智慧行為是一個生物體本身在現存條件下能夠產生的最適合于其生存條件的行為。換句話說,智慧就是生物體能最有效地應付環境,在客觀現實條件下創造最佳生存條件的品質、能力。這樣一種觀點充分體現了生物進化“適者生存”的思想。皮亞杰在從事心理學研究之前是一個生物學博士,因而在日后的兒童智力發展研究中,他總是力圖把生物學與認識論二者溝通起來。正是從生物學的觀點出來,皮亞杰認為智慧是生物適應的一種特殊表現,即人的智慧是機體適應環境的手段。
智慧既然是機體適應環境的一種手段,那么由于環境總是在不斷變化著的,因而智慧也必然在變化著,兒童的智力也正是個體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伴隨著生物性狀的發展與成熟及自身經驗的增長,在適應中一步一步地發展起來的。
皮亞杰認為,認知發展乃是認知結構不斷組織與再組織的過程,這種過程是漸進的、分階段的,不同的發展階段有不同的特點。他將兒童從出生后到15歲智力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感覺運動階段(0至2歲)、前運算階段(2至7歲)、具體運算階段(7至11歲)、形式運算階段(11至15歲)。
對于發展 的階段性,皮亞杰概括有三個特點:
(1)階段出現的先后順序固定不變,不能跨越,也不能顛倒。它們經歷不變的、恒常的順序,并且所有的兒童都遵循這樣的發展順序,因而階段具有普通性。任何一個特定階段的出現不取決于年齡而取決于智力發展水平。皮亞杰在具體描述階段時附上了大概的年齡只是為了表示各階段可能出現的年齡范圍。事實上由于社會文化不同,可文化相同但教育不同,各階段出現的平均年齡有很大差別。
(2)每一階段都有獨特的認知結構,這些相對穩定的結構決定兒童行為的一般特點。兒童發展到某一階段,就能從事水平相同的各種性質的活動。
(3)認知結構的發展是一個連續構造(建構)的過程,每一個階段都是前一階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對前面階段進行改組而形成新系統。每階段的結構形成一個結構整體,它不是無關特性的并列和混合。前面階段的結構是后面階段結構的先決條件,并為后者取代。
1、感知運動階段(出生—2歲左右)
自出生至2歲左右,是智力發展的感知運動階段。在此階段的初期即新生兒時期,嬰 兒所能做的只是為數不多的反射性動作。通過與周圍環境的感覺運動接觸,即通過他加以客體的行動和這些行動所產生的結果來認識世界。也就是說嬰兒僅靠感覺和知覺動作的手段來適應外部環境。這一階段的嬰兒形成了動作格式的認知結構。 皮亞杰將感知運動階段根據不同特點再分為六個分階段。從剛出生時嬰兒僅有的諸如吸吮、哭叫、視聽等反射性動作開始,隨著大腦及機體的成熟,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到此階段結束時,嬰兒漸漸形成了隨意有組織的活動。
感知運動階段可細化為六個分階段:
第一分階段 反射練習期(出生—1個月)
嬰兒出生后以先天的無條件反射適應環境,這些無條件反射是遺傳決定的,主要有吸 吮反射、吞咽反射、握持反射、擁抱反射及哭叫、視聽等動作。通過反復地練習,這些先天的反射得到發展和協調,發展與協調意味著同化與順應的作用。皮亞杰詳細觀察了嬰兒吸吮動作的發展,發現吸吮反射動作的變化和發展。例如母乳喂養的嬰兒,如果又同時給予奶瓶喂養,可以發現嬰兒吸吮橡皮奶頭時的口腔運動截然不同于吸吮母親乳頭的口腔運動。由于吸吮橡皮奶頭較省力,嬰兒會出現拒絕母乳喂養的現象,或是吸母乳時較為煩躁。在推廣母乳喂養過程應避免給嬰兒吸橡皮奶頭可能正是這一原因。從中也可以看出嬰兒在適應環境中的智力增長:他愿吸省力的奶瓶而不愿吸費力的母乳。
第二分階段 習慣動作和知覺形成時期(1—4月)
在先天反射動作的基礎上,通過機體的整合作用,嬰兒漸將個別的動作聯結起來,形成一些新的習慣。例如嬰兒偶然有了一個新動作,便一再重復。如吸吮手指、手不斷抓握與放開、尋找聲源、用目光追隨運動的物體或人等等。行為的重復和模式化表明動作正在同化作用中,并開始形成動作的結構,反射運動在向智慧行動過渡。由于行為并沒有什么目的,只是由當前直接感性刺激來決定,所以還不能算作智慧行動。但是嬰兒在與環境的相互適應過程中,順應作用也已發生,表現為動作不完全是簡單的反射動作。
第三分階段 有目的動作逐步形成時期(4—9月)
從41月開始,嬰兒在視覺與 抓握動作之間形成了協調,以后兒童經常用手觸摸、擺弄周圍的物體,這樣一來,嬰兒的活動便不再限于主體本身,而開始涉及對物體的影響,物體受到影響后又反過來進一步引起主體對它的動作,這樣就通過動作與動作結果造成的影響使主體對客體發生了循環聯系,最后漸漸使動作(手段)與動作結果(目的)產生分化,出現了為達到某一目的的而行使的動作。例如一個多彩的響鈴,響鈴搖動發出聲響引起嬰兒目光尋找或追蹤。這樣的活動重復數次后,嬰兒就會主動地用手去抓或是用腳去踢掛在搖藍上的響鈴。顯然可以看出,嬰兒已從偶然地無目的搖動玩具過渡到了有目的地反復搖動玩具,智慧動作開始萌芽。但這一階段目的與手段的分化尚不完全、不明確。
第四分階段 手段與目的分化協調期(9—11、12)
這一時期又稱圖式之間協調期。嬰兒動作目的與手段已經分化,智慧動作出現。一些 動作格式(圖式)被當作目的,另一些動作格式則被當做手段使用。如兒童拉成人的手,把手移向他自己夠不著的玩具方向,或者要成人揭開蓋著玩具的布。這表明兒童在作出這些動作之前已有取得物體(玩具)的意向。隨著這類動作的增多,兒童運用各動作格式之間的配合更加靈活,并能運用不同的動作格式來對付遇到的新事物,就象以后能運用概念來了解事物一樣,嬰兒用抓、推、敲、打等多種動作來認識事物。表現出對新的環境的適應。兒童的行動開始符合智慧活動的要求。不過這階段嬰兒只會運用同化格式中已有的動作格式,還不會創造或發現新的動作順應世界。
第五分階段 感知動作智慧時期(12—18月)
這一時期的嬰兒,皮亞杰發現,能以一種試驗的方式發現新方法達到目的。當兒童偶 然地發現某一感興趣的動作結果時,他將不只是重復以往的動作,而是試圖在重復中作出一些改變,通過嘗試錯誤,第一次有目的地通過調節來解決新問題。例如嬰兒想得到放在床上枕頭上的一個玩具,他伸出手去抓卻夠不著,想求助爸爸媽媽可又不在身邊,他繼續用手去抓,偶然地他抓住了枕頭,拉枕頭過程中帶動了玩具,于是嬰兒通過偶然地抓拉枕頭得到了玩具。以后嬰兒再看見放在枕頭上的玩具,就會熟練地先拉枕頭再取玩具。這是智慧動作的一大進步。但兒童不是自己想出這樣的辦法,他的發現是來源于偶然的動作中。
第六分階段 智慧綜合時期(18—24月)
這個時期兒童除了用身體和外部動作來尋找新方法之外,還能開始“想出”新方法, 即在頭腦中有“內部聯合”方式解決新問題,例如把兒童玩的鏈條放在火柴盒內,如果盒子打開不大,鏈條能看得見卻無法用手拿出,兒童于是便會把盒子翻來覆去看,或用手指伸進縫道去拿,如手指也伸不進去,這時他便會停止動作,眼睛看著盒子,嘴巴一張一合做了好幾次這樣的動作之后突然他用手拉開盒子口取得了鏈條。在這個動作中,兒童的一張一合的動作表明兒童在頭腦里用內化了的動作模仿火柴盒被拉開的情形,只是他的表象能力還差,必須借助外部的動作來表示。這個拉開火柴盒的動作是兒童“想出來的”。當然兒童此前看過父母類似的動作,而正是這種運用表象模仿別人做過的行為來解決眼前的問題,標志著兒童智力已從感知運動階段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相關推薦:2009年山西教師資格認證考試全真模擬試卷及答案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