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第一節中外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
第 2 頁:第二節 中外科技人物及成就 |
第 3 頁:第三節 科普常識 |
第 4 頁:第四節 中國傳統文化知識 |
第 5 頁:第五節中外文學史上作家作品 |
第 6 頁:第六節藝術鑒賞知識 |
第四節 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精粹
◇炎黃子孫。炎指炎帝,上古姜姓部落首領,一說是神農氏。黃指黃帝,上古中原部落的人文始祖,姬姓,號軒轅氏。相傳炎帝和黃帝聯合起來統一了華夏,對中華文明的起源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所以炎帝和黃帝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黃帝陵位于陜西省黃陵縣西北,周圍古柏參天,莊嚴肅穆,當地政府每年都要在這里舉行公祭儀式。
◇華夏民族。華夏,中國先民或古代中原的名稱。在中華民族形成的初期,以羌、夷、戎、狄、苗、蠻等氏族融合而成了華夏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以華夏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華夏開始成為穩定的族體,為漢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經過歷代的民族融合,中華民族成為中國各民族的總稱。
◇黃歷。我國古代民間對農歷的稱法。相傳為黃帝創制,故稱為黃歷;又因為古時由欽天監計算頒訂,也稱皇歷。
◇四時。也稱四季,是春、夏、秋、冬的總稱。我國自古以來,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的第一天。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不同的視位置決定的。二十四節氣幾千年來對中國農牧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具體是指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干支紀年。干支紀年萌芽于西漢,始行于王莽,通行于東漢,由政府命令推行。干支紀年法自實行以來,六十甲子周而復始,一直延續到近代,如“辛丑條約”、“辛亥革命”都是用干支紀年表示的。
◇春節。我國傳統習俗中最具文化內涵、最隆重的節日。春節為歲首,古人因此又稱之為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今天所稱的春節是在采用公歷紀元后。春節從除夕開始,持續到元宵節。古代春節與春季為同義詞。人們為了感激過去的一年的收獲,抒發對新一年的憧憬,營造了濃厚的節日喜慶氣氛,舉國上下充滿祥瑞之氣。春節的慶祝活動多與農事有關。
◇元宵節。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元宵節始于漢代,唐代始賞花燈。民間有吃元宵、逛燈會、猜燈謎等習俗。湯圓也叫元宵,是用糯米粉搓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湯圓品種豐富,以寧波湯圓最為有名。
◇社日。古代人們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祈禱風調雨順,慶祝五谷豐登。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個戊日。又叫春社、秋社。
◇清明節。是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和傳統節日,在公歷4月5日前后。這時,全國大部分地區氣候轉暖,柳色舒青,草木向榮,農人忙著春耕播種。清明節氣的第一天為清明節,這一天,人們傾城而出,沐著春雨,前往郊外踏青掃墓。
◇端午節。中國古代的“衛生節”,又叫端陽,即農歷五月初五。每到這一天,家家打掃庭院,門上懸掛艾枝、菖蒲,灑雄黃酒滅菌。同時,端午節還是我國最具愛國色彩的傳統節日,相傳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這天自沉汨羅江,楚國人民用竹筒裝米,劃船至江中投入水里,以祭奠屈原。
◇七夕節。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情人節,又稱為乞巧節。每年農歷七月七日,相傳這天晚上,牛郎織女鵲橋相會。
◇中元節。中國古代祭祀祖先的傳統節日之一,在農歷七月十五,俗稱鬼節、盂蘭盆節。起源于佛教傳說,一個叫目連的青年為了救地獄中的母親,在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為母親求愿。中元節民間習俗放河燈。
◇中秋節。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又稱團圓節,即農歷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又在秋季的正中,故稱中秋。中秋之夜,月亮圓滿,月光皎潔柔和,親朋好友于當夜相約,聚在一起賞月、吃月餅。月圓寓意團圓。從唐代起,嫦娥奔月的傳說融人中秋賞月的習俗里,使節日富于浪漫色彩。
◇重陽節。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后演化為老年節。《易經》將九定為陽數,兩九相重,故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又叫重九、九日。
◇臘日。我國民間傳統節日。這是古代歲末祭祀祖先,祭拜眾神(特別是灶王爺),慶祝豐收的節日。人們在這一天喝臘八粥、祭拜祖先。臘八粥源于佛教的傳說。
◇除夕。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是春節的前奏曲。農歷十二月三十日晚是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又叫歲除、逐除。除是除舊布新的意思。
◇皇帝。帝在戰國以前是神的尊號,皇是形容帝的。到了戰國時期,皇和帝成為上古君王的稱號。秦始皇統一中國,為了強調君權神授,從公元前221年起,確立皇帝為國君稱號,這個稱號一直被歷代君王使用,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才結束這一稱號。
◇爵。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皇親貴戚以及功臣的最高封賜。
◇三公。古代輔助國君掌管軍政大權的最高官吏,又稱傅君、傅相。
◇三孤。位置卑于公,尊于卿,為三公的副職。
◇上卿。周代官制,最尊貴的諸侯稱上卿。周宗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秦漢分為九卿,北魏置少卿,歷代相沿,清代三品至五品卿為官僚虛銜,至清末廢。
◇尚書。起于戰國。尚即執掌的意思。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職,漢以后地位逐漸提高。隋代始設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宋代行政全歸尚書省。明代設六部尚書,清代沿襲。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纂撰述的官職。唐置學士院,唐玄宗選有文才的朝官充任翰林學士,負責起草詔書,是皇帝的秘書,有內相之稱。北宋承唐制,相沿至明清。
◇御史。春秋戰國時各國都有御史,掌文書及記事。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于丞相,漢以后職銜有變化,官署叫御史臺,是國家的監察機關,明清改稱都察院。
◇郎中。戰國時宮廷近侍,秦置為官。隋唐以后,六部置郎中,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宋代稱醫生為郎中。
◇太守。戰國時郡守的尊稱,漢時為州郡的最高行政長官。此后州郡的建制多有變遷,從唐玄宗以后太守不再是正式的官名。清代,太守是知州的別稱。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
◇司馬。周置,春秋戰國時沿用,掌管軍政和軍賦。漢武帝時置大司馬。后世成為兵部尚書的別稱,兵部侍郎稱少司馬。
◇太尉。秦置。至漢代時為全國軍政首腦,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后逐漸無實權。
◇科舉。隋代朝廷用公開考試的方法甄別選用大小官吏,這是國家選拔人才制度的歷史性轉變。隋朝開創的科舉制,經過歷代不斷完善,成為封建王朝選拔官吏的制度。從隋代至清代,科舉制實行了一千三百多年。到了20世紀初,科舉制走入死胡同,于清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新式學校和教育制度。
◇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鄉試之名源于西周的鄉舉。因為考試在秋季舉行,所以又稱秋闈(闈,考場)。鄉試中舉叫乙榜,又叫桂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元。
◇會試。鄉試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禮部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禮闈、春闈。會試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在會試后的同年舉行,應試者為貢士。殿試由皇帝或皇帝委派的重臣在殿上親自主持,對會試錄取者親自策問,以定甲第。殿試第一名稱狀元,也稱殿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
◇金榜。殿試后錄取進士,揭曉名次的布告用黃紙書寫,故而稱金榜。
◇儒家。中國學術思想中尊奉孔孟的學說。儒家注重倫理道德的修養,以立身行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提倡忠恕、中庸,宣揚德治、仁政,崇尚禮樂、仁義。孔子被奉為儒家創始人,并被封建統治者加以神圣化。漢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文化主流,統治中國思想界達2000年。但在另一方面,儒家思想為維護中華民族的統一、社會的安定發展作出了貢獻。
◇釋家。佛教在中國的別稱。約在西漢時傳人中國,到隋唐時期達到鼎盛。
◇道家。是先秦時期以尊奉老子、莊子關于道的學說為中心的學派,又稱道德家、老莊之學。道家把“道”看作宇宙萬物的本源,崇尚自然。
◇陰陽。古代思想家認為,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兩方面。他們用陰陽來解釋自然界兩種對立和相互消長的勢力或物質,把陰陽交替看作宇宙的根本,同時將陰陽賦予道德屬性,用陰陽來比喻社會現象。
◇五行。古人把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看作構成萬物的基本元素,以說明世界萬物的起源為多樣性的統一。后人將陰陽說與五行說合流,提出陰陽五行理論,由此推測天體運行、萬物生長和歷史演變,有唯心主義色彩。
◇八卦。《周易》中的八種基本圖形,即乾、坤、震、巽、坎、離、艮、兌,象征天、地、雷、風、水、火、山、澤。每卦又與多種事物相聯系。其六十四卦就是由八卦兩兩相重疊組成。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孟子教導弟子的名言。儒家主張治天下應當由近及遠,由己及人。從正心修身做起,正人先正己,治國必須先治家,以平天下為最終理想。
◇天人合一。古代哲學思想。古人強調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的高度統一,表達了一種追求人與自然的協調一致、和諧地共存共生的思想境界。
◇四大名繡。我國刺繡工藝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早在西漢時,繡品就精美絕倫。近年來,絲綢之路不斷有精美的繡品出土。著名的織繡工藝品種有:江蘇的蘇繡、湖南的湘繡、廣東的粵繡、四川的蜀繡。
◇京劇。中國傳統國粹之一,代表了中國戲曲中諸多劇種。其表演的藝術形式主要是唱、念、做、打四種。人物造型夸張,音樂節奏明快,舞臺美術華麗,組成一個十分和諧的整體。京劇的角色分為生、旦、凈、末、丑。劇目豐富,有五千多個傳統劇目。
◇南戲。中國最早的正式戲劇。誕生于北宋末年商業繁榮的溫州地區,由街坊小唱發展而成,后流傳到南方廣大地區。演唱形式有獨唱、合唱等,舞臺氣氛活躍、熱烈。
◇古器樂。有吹、拉、彈、打四大類,分別由金、石、土、木、匏、革、絲、竹等八種材料制成,史稱八音。
◇天下第一樓。即岳陽樓,坐落在湖南省岳陽市西門城樓上,毗鄰煙波浩渺的洞庭湖,風景如畫。
◇古都。中國歷史上有七大古都,北京、西安、洛陽、南京、開封、杭州、安陽。西安古稱長安,歷史上秦、漢、唐等10個朝代曾在此建都,作為都城的時間達一千多年,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茶文化。茶起源于中國。唐代陸羽的《茶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茶葉專著。陸羽認為,品茶應該注重茶的意趣,他被尊為茶圣。
◇五音。我國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級。加上變宮、變徵,共七音。
◇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四種文具的總稱。文房,即書房。北宋蘇易簡著有《文房四譜》一書,敘述了四種文具的種類及故事等。
◇國畫。中國傳統國粹之一。創作工具是毛筆、墨汁、宣紙。
◇歲寒三友。《論語•子罕》:“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青松翠竹經冬不凋,梅花傲雪凌霜,象征在逆境艱難中仍然保持節操的人,因此將松、竹、梅稱為歲寒三友。
◇四靈。指我國傳說中的龍、鳳、麟、龜四種動物。四靈是中華民族的祥瑞動物。
◇四書五經。“四書”指儒家經典著作《論語》《大學》《中庸》《孟子》。“五經”指漢武帝時設立的《易》《書》《詩》《禮》《春秋》。“四書五經”保存了中國古代豐富的歷史資料,其中不僅蘊涵了深刻的哲學思想,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
◇六經。指的是六部儒家經典,即在“五經”外另加《樂經》。
◇十三經。指十三部儒家經典。從漢代始,《詩》《書》《禮》《易》《春秋》列為“五經”。唐代把“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三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轂梁傳》《春秋左傳》),連同《易》《書》《詩》稱為“九經”。到唐文宗刻石經,將《孝經》《論語》《爾雅》列入經部則稱為“十二經”。宋代又將《孟子》提升為經,故有“十三經”之稱。
◇三字經。蒙學課本。相傳為宋代王應麟撰,明清陸續增補,至清初的本子為1140字。
◇千字文。蒙學課本。南朝梁代周興嗣編,梁武帝大同年間(公元535—545年)編成。全書收集了1000個字,編為四言韻文,基本沒有重復的字。涉及自然、歷史、社會、倫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識。
◇二十四史。從《史記》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被稱為正史,清代乾隆年間欽定為“二十四史”。全書總計3249卷,記載了從黃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是史學研究的重要資料,因此成為中國歷史的代稱。其中《史記》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斷代史。
◇史記。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原名《太史公書》,東漢以后始稱《史記》,西漢司馬遷撰。全書130篇,計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記載自黃帝至漢武帝時期共約3000年的歷史。
◇資治通鑒。編年體通史,北宋司馬光撰。全書294卷,記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宋神宗以其“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鑒》。
◇經史子集。我國古代圖書分類,始于晉。經,儒家經典;史,各種體裁的史學著作;子,先秦諸子百家的著作及政治、哲學、醫學等著作;集,泛指詩詞文賦專集等著作。
◇四庫全書。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叢書。紀昀等四千余人編,清代乾隆三十七年開館纂修,經十年始成。共收圖書3503種,79309卷,約9.97億字。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全書。
◇爾雅。我國第一部系統解釋詞義和名物的詞典,最早的訓詁專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有體系的詞典。
◇說文解字。我國第一部系統分析字形和考求字的本義的字典。東漢許慎撰。
◇造紙術。發明于漢代。最初的紙是用麻皮、纖維或麻類織物制成的,但工藝簡陋,所造出的紙質地粗糙,不適宜于書寫。東漢和帝時的宦官蔡倫,對已有的工藝進行了創造性改進,使紙的質量大大提高,造出優質的紙張;而且他還首創了用樹皮造紙的方法,大大擴大了原料來源,使紙張不僅質量好,而且價格低廉,紙張很快得到了普及。由于蔡倫對造紙術的巨大貢獻,朝廷封他為“龍亭侯”。人們還把他奉為造紙術的鼻祖.建祠祭祀。
◇印刷術。印刷術的發明和發展,分為雕版印刷術和活字印刷術兩個階段。活字印刷是北宋畢異發明的,他把每個字用膠泥刻好后,用火燒硬,分類放入木格中,用時拿出所需字塊排好,再進行印刷。活字印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克服了雕版印刷費時費料等的缺陷,把印刷技術推進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指南針。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磁針指極性的國家。在戰國時,就發明了指向儀器“司南”,其形狀像一個勺,勺柄永遠指向南方。到了唐末、五代時,又在司南的基礎上發明了指南針。指南針的發明,大大促進了航海事業的發展,它成為了航海的導向儀。
◇火藥。火藥最初是由煉丹家發現和制作的。它的基本成分是硫黃、硝石(硝酸鉀)和炭三種,把這三種藥物混合在一起,便成為最原始的黑火藥。大約在晚唐時,火藥被用作戰爭武器。大約在宋末元初,火藥傳到了歐洲。
◇唐三彩。是唐代盛行的一種低溫鉛釉的彩釉陶器,產地以長安(西安)和洛陽為代表。是采用經過精煉的白黏土制胎,首先用1000℃左右的高溫燒陶胎掛上黃、綠、褐等色(以黃、綠、白為主),再經900℃左右溫度熔燒,這樣就形成三彩(實為多彩),其制品不變形,不開裂,不脫釉,是藝術珍品。
◇景泰藍。正名“銅胎掐絲琺瑯”,簡稱“琺瑯”,俗稱“琺藍”,習稱“景泰藍”。中國的著名特種工藝品之一,產地北京。這種工藝始于明代景泰年問,而且初創時只有藍色,故稱“景泰藍”。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