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學前兒童生理解剖特點及保育要點
學習本章要掌握的要點:
●人體八大系統的組成及主要功能
●學前兒童八大系統與成人不同的特點
●保育要點。
(本章是全書的重點部分。知識比較系統,理論性較強。大家要認真掌握。)
第一節 運動系統
運動系統的組成
運動系統由骨、骨連結和骨骼肌三部分組成,是人們從事勞動和運動的主要器官。它構成人體基本輪廓,能支持體重,保護內臟。
一、 骨骼
骨 由骨膜、骨質、骨髓構成。骨膜是一層結締組織,有營養骨的作用,骨膜內的成骨細胞對骨的生長有重要作用。骨質包括骨松質和骨密質。骨髓填充在骨髓腔和骨松質的空隙里。幼兒的骨髓全是紅骨髓,有造血功能。成人的骨髓腔里骨髓變成黃色(脂肪組織),只有當大量失血或患敗血癥時,黃骨髓能恢復造血功能。
骨的成份:有機物和無機鹽。有機物有韌性和彈性。無機鹽使骨堅硬變脆。兒童骨中有機物較多,韌性和彈性較好。隨著年齡增長,骨中無機鹽不斷沉積,骨硬度加大。
骨與骨的連結叫骨連結。(分直接連接和間接連接)有的骨連結為直接連結,例如顱骨;有的骨連結為微動連結,例如脊椎骨;有的骨連結可以活動,叫關節,例如,下頜關節、肩關節、肘關節等等。(觀察教材8頁的圖,了解關節的結構)
二、 骨骼肌
骨骼肌是運動系統的動力部分。附著在骨骼上,可以受意識支配,又稱隨意肌(有的肌肉組織是不受人的意識控制的,如腸道的平滑肌)。
三、學前兒童運動系統的特點
(1)幼兒骨骼發育的特點
①骨膜較厚。骨骼在不斷加長、加粗。受損傷時,恢復也比較快速。
②全是紅骨髓
③有機物多,無機鹽少,骨化尚未完成
(兒童幾種主要骨的發育特征)
顱骨(顱骨的骨化最晚在嬰兒12-18月已完成,幼兒園里很少遇到。)
腕骨沒鈣化好:腕骨共8塊,出生時全部為軟骨,以后逐漸鈣化,到10歲左右才能全部鈣化(根據腕骨的發育情況可以測試骨齡)。所以嬰幼兒的手勁兒小,為他們準備的玩具要輕,精細動作時間不宜過長。
脊椎骨脊柱是人體的主要支柱。從背面看脊柱,它又正又直。但從側面看脊柱,它并非一根“直棍兒”,而是從上到下有四道彎兒。這四道彎兒叫做“脊柱生理性彎曲”。
上述生理性彎曲是隨著嬰幼兒動作的發育逐漸形成的。但要到發育成熟的年齡,這些生理性彎曲才能完全固定下來。在脊柱未完成定型以前,不良的體姿可以導致脊柱變形,發生不該有的彎曲,脊柱的功能也將受到影響。
骨盆還沒長結實:嬰幼兒的骨盆和成人不同,還沒長結實。在蹦蹦跳跳時,要注意安全。比如,幼兒從挺高的地方往硬地上跳,就可能傷著骨盆的骨頭,使骨盆變形。
足弓的作用一是增加人站立的穩定性;二是保護腳底的神經和血管,減少地面對身體的沖擊力。
④關節的特點 關節窩較淺,柔韌性大,但是牢固性差。容易引起脫臼。
(2)肌肉的特點:一是肌肉收縮力差,容易疲勞;二是大小肌肉群發育不同速。
四、學前兒童運動系統的保育要點
(保育要點是根據幼兒運動系統的特點來的,所以可以有針對性的記憶。)
1.培養兒童各種正確的姿勢,預防脊柱和胸廓的畸形。(幼兒應注意做到十個字:頭正,身直,胸舒,臂開,足安。)
2.合理組織戶外運動和體育鍛煉
營養和陽光是嬰幼兒長骨骼所必需的營養(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到皮膚上可制造出維生素D)。另外,適當的運動也是骨骼發育的重要條件。
組織活動時應注意:①全面發展動作 ②保證安全,防止傷害事故。(勿猛力牽拉嬰幼兒的手臂,防脫臼;避免從高處跳下,保護骨盆。)
3.供給足夠的營養,保證蛋白質,礦物質的攝入
4.衣服、鞋帽應寬松適度
作業指導:本節課概念比較多。課后的幾道思考題就是本節的主要內容的復習。
(通過“運動系統”的學習,我們可以小結一下這八大系統的學習方法:每一系統,大家都要掌握這一系統的組成,結構,功能,幼兒的發育特點,保育方法。這些內容都是相互聯系的。找到學習規律,就能夠比較容易的理解和掌握。本章后面幾節的內容請大家就按照這樣的方法進行學習,這里只提示大家要求掌握的知識的大綱)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