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1-4章 |
第 2 頁:5-8章 |
第一章 教育技能解讀
1、 (判斷)17世紀末,教師教育機構開始萌芽,1681年拉薩爾在法國蘭斯創辦的教師訓練機構,1695年法蘭克在德國哈雷創辦的教員養成所,以及德、奧各地出現的短期師師資培訓機構是公認的第一批世界教師教育機構。
2、 智力由觀察力、注意力、思維能力、記憶力、想象力組成。 智力的核心是思維力,思維力的核心是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的核心是發散思維。
3、教學技能的涵義: 1、教學技能是一系列教學行為方式和心智活動方式的整體體現。2、教學技能的形成是內外兼修的結果。3、教學技能是在教師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4、 (單選)教學技巧(初級形態)、教學技藝(中級形態)、教學藝術(高級形態)是教學技能不同發展階段表現出來的三種不同形態。
5、 (多2)教學技能的特點:示范性、復雜性、發展性、操作性、整體性。
6、 微格教學的創始人是美國的德瓦特·愛倫。
7、 (多選)教學技能分為:備課技能、教學設計技能、課堂教學技能、教學方法技能、教學語言表達技能、教學媒體選用技能、學法指導技能、檢查學習效果技能、說課與聽評課技能、教學評價技能、教學研究技能和教學反思技能。
8、 (多2)教學技能訓練的基本原則:1.目的性原則、2.分解原則、3.示范原則、4.反饋原則、5.訓練與自我完善相結合原則。
9、 (多1)教學技能訓練的常用方法:1.觀察法、2.書面作業法、3.對鏡練習法、4.錄音訓練法、5.角色扮演法、6.模擬教學、7.介入教學、8.教育教學實習、9.微格教學。
10、(判斷)書面作業法就是模擬備課。 微格教學是一個有控制的實習系統。
11、微格教學的操作過程:1.理論學習和研究、2.確定要訓練的教學技能、3.提供示范、4.組織討論、5.編寫教案、6.微格教學實踐和記錄、7.反饋評價、8.修改教案,再循環。
第二章 備課技能
12、(了解)備課,是指教師在充分的學習課程標準、鉆研教材和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弄清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學生怎么學,創造性的設計出目的明確、方法適當的教學方案的過程。
13、備課的類型:1.個人備課和集體備課、2.學期備課、單元備課和課時備課、3.課前備課和課后備課。
14、(多選)根據備課把握的內容,可以把備課分為學年備課、學期備課、單元備課、課時備課(教師教案)。
15、(多選)備課的內容:備課程標準、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
16、(判斷)教材是一部分課程內容的物化形態,是學生借以獲得課程經驗的中介手段。鉆研教材是教師備課中一項重要的工作。
17、(多2)鉆研教材的基本要求:1通覽教材,全面理解2.精讀教材,深層領會、3.精細加工,再創教材
18、學生的發展是教學的最終目的和追求。
19、(多2)了解學生的方法:1、觀察法和談話法(最常用的方法)2、調查研究法3、教學反饋法4、摸底測驗法5、資料分析法6、階段判別法。
20、教師的中心工作是教學,教學的中心工作是上課。
21、教學目標是學校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教學的靈魂,支配著教學的全過程,并規定教與學的方向。教育目的是一切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22、課程計劃的具體化是課程目標,教育目標的具體化是課程標準,課程標準的具體化是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的具體化是教材。
23、(多1)立體“三維”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基礎性目標)、過程與方法(關鍵性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終極目標)。知識與技能是物質載體,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動力,過程與方法是策略。
24、(多1)完整的教學目標的組成部分:教學對象、表達學習結果的行為、表達行為的條件、學習程度。
25、教案是課堂教學的具體實施方案,它既是備課成果的提煉和升華,又是備課的繼續和深入。編制教案是教師備課工作的最后一個環節。 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
26、(多選)教案的內容:概況、教學過程(教學中最重要的部分)、板書設計、教學后記或教學反思。
27、教案的類型:紙質教案、電子教案。
(多1)紙質教案:文字表達式教案、表格式教案、卡片式教案、條目式教案
28、(多1)電子教案的特點:生動形象、數字化、便于交互操作、便于改做課件、便于攜帶與傳輸、便于提取與管理。
29、編寫教案的基本要求:1.要切合實際,堅持“五性” 2.要優選教材,精設課型 3.要重視“正本”,關注“附件” 4.要認真備課,糾正“背課” 5.要內容全面,并及時調整。
教案的編寫堅持“五性”:科學性、主體性、教育性、經濟型、實用性。
第三章 課堂教學技能
30、 (單選、判)課堂教學技能是整個教學技能的核心。
31、 課堂教學技能:課堂導入技能、課堂講授技能、課堂提問技能、課堂傾聽技能、課堂對話技能、課堂板書技能、教學反饋和強化技能、結課技能、布置和批改作業技能。
32、 課堂導入是教師在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開始時,通過簡短的言語或行為,引導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的教學行為方式。
33、(多選)課堂導入的類型:1.直接導入(最簡單和最常用的一種導入方法)、2.復習到入、3.直觀導入、4.問題倒入、5.實例導入、6.審題倒入(各科教學中常用的導入方法)、7.故事導入、8.游戲導入
34、(多2)課堂導入的基本要求:1、導入要有針對性。2、導入要有啟發性。3、導入要有趣味性。4、要恰當把握導入的“度”。5、導入要有藝術性。 (判)導入的藝術性是課堂導入的最高要求,也是教師導入技能的綜合體現。
35、講授是課堂教學最主要最常用的方式。中小學各科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是練習法。
(多1)根據課堂講授的方式不同可以分為:講述、講解、講讀、講演。
36、講解的不同形式:解說式講解、分析式講解、解答式講解。
37、(簡答)教師課堂講授的基本要求? 1、語言要規范、簡明、生動。2、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反饋信息。3、要與板書、體態語相配合。4、緊密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
38、(多1)根據提問的信息交流形式的不同,可以把提問分為:(特指式提問、泛指式提問、重復式提問、反詰試提問、回答式提問)。根據提問的內容結構不同分為:(總分式提問、遞進式提問、連環式提問、插入式提問)。根據提問的具體方式不同分為:(直問與曲問、正文與反問、單問與復問、快問與慢問)。
39、(簡答)課堂提問的基本要求: 1、合理的設計問題。2、要面向全體學生提問。3、提問目的要明確。4、提問的語言要準確。5、提問的態度要溫和自然。6、要及時進行評價和總結。
40、課堂傾聽是指教師在課堂中用心去理解和感受學生的各類語言涵義的智力和情感過程。
教師良好的傾聽意識和習慣是教育教學新理念的體現,是新型師生關系的反應。
41、課堂傾聽的內容:學生的回答與討論、學生的提問和質疑、學生的需要和情感、學生的思想和心聲。
42、課堂傾聽的類型:介入型傾聽、非介入型傾聽。
(判斷)非介入型傾聽指教師通過簡單的肢體語言與學生交流而不發表任何評價的傾聽。
43、(簡2)課堂傾聽的基本要求? 1、創設平等的師生對話情境。2、營造和諧輕松的課堂氣氛。3、欣賞學生的獨特性。4、要傾聽不同學生的聲音。5、傾聽后要進行及時反饋。
44、(多選)課堂對話的特點:民主性、生成性、多邊性、開放性、傾聽性。
45、(簡答)課堂對話的作用? 1.課堂對話使教學關系發生了深刻的變革。2.課堂對話使學生得到多方面的發展。3.課堂對話使教師的教學能力得到了提高。
46、(多選)課堂對話的類型:人與客體的對話、人與人的對話、人與自身的對話(相當于“自省“)
47、(簡答)課堂對話的基本要求? 1.營造對話的氣氛。2.選擇適當的對話話題。3.真誠的傾聽學生言說。4.要及時指導和修正對話。
48、板書是教學思路和教學內容的濃縮。板畫是板書的一種特殊形式,也叫黑板畫。
49、(多1)課堂板書的特點:直觀形象性、高度概括性、藝術性
50、課堂板書的類型:1、文字板書(綱要式板書——最常見的一種板書形式、語言式板書、表格式板書、線索式板書、演算式板書)2、圖畫板書。3、綜合式板書。
51、課堂板書的基本要求:1.要精選教材,突出重點、2.要條理清晰,層次分明、3.要形式靈活,布局合理、4.文字要精當、5.書寫要規范、6.時機要恰當。
52、(多選)教學反饋的作用:激勵作用、控制作用、媒介作用、預測作用。
53、(判斷)教學強化是指教師采用一定方法促進和增強學生某一行為向教室期望的方向發展的教學行為。
54、教學強化的類型分為:語言強化、標志強化、動作強化、活動強化。
55、結課是從剛剛學習過的知識到即將開始學習的新知識之間的過渡。
56、(多選)結課的方法:歸納結課、比較結課、活動結課、懸念結課、拓展延伸結課
57、(簡答)結課的基本要求? 1、結課要有針對性。2、結課要有全面性和深刻性。3、結課要簡潔明快。4、結課要有趣味性。
58、(多選)按照完成作業的時間和目的的不同,作業分為:課前預習作業、課堂作業、課后復習作業。
59、(多選)按照完成作業的行為方式可以把作業分為:口頭作業、書面作業、觀察作業、實踐作業。
60、(多選)批改作業的方法:全批全改、抽查批改、當面批改、教師指導下學生自批或互批。
61、(簡答)布置作業的基本要求:1.內容要精心選擇、2.難易要適度、3.數量要適當、4.題目要有啟發性、5.形式要靈活
62、批改作業的基本要求:1.批改作業要及時、2.批改方式要靈活、3.要尊重學生、4.批改態度要認真、5.批改符號要統一、6.批改要與講評緊密結合。
第四章 檢查復習效果技能
63、 (多選)學生的學習行為主要包括:思維狀態、參與程度、情緒狀況、交往行為、生成狀態
64、 學生的神態表情包括:目光、面部表情、形體動作。
65、 課堂觀察的方法:1.目視法(掃視法、巡視法、注視法、凝視法)、2.提問法。
注視法主要適用于教師對學生個別指導的場合。
66、(了解)課堂觀察的影響因素:學習成績、光環效應、期望效應、刻板效應(先入為主效應)
課堂觀察的基本要求: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將全面觀察與重點觀察結合起來、要保持觀察的自然狀態、要盡可能排除各種主觀傾向。
67、(了解)作業分析的步驟:確定作業分析的對象、劃分分析單位的類目、進行評判記錄、列表分析。
68、考試的方式:筆試、口試、具體實踐性考試(操演)、綜合式考試。 筆試是目前運用較多的考試方法。
69、試卷分析主要從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兩個方面進行。試卷定量分析主要包括考試成績的統計分析、試卷題目分析、試卷信度分析、試卷效度分析。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