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當前班級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當前班級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由于受到分數壓力和教師權威的制約,班主任對班級實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專斷型
長期以來,班主任一直在從事著程式化的教育教學工作,工作是高強度的,他們最關心的是兩件事:①如何使學生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確保班級的成績在學校中的排名靠前或不落后。在應試教育模式下,分數在學校中是至高無上的,教師評價、教師在學校中的地位與其所管班級學生所取得的分數直接相關。學校把分數作為衡量教師工作業績的主要尺度,教師則把分數作為衡量學生成就的主要指標。②讓學生聽從老師,以維護教師的權威不受損害。伴隨著教師高強度的“知識傳遞”,教師必須實施班級控制,以確保班級的教與學不受干擾。教師權威無疑是使學生服從教師指揮,從而控制學生行為的最便捷、最有效的手段。
在這樣的背景下,班級管理無形中受到分數與教師權威的雙重制約。由此形成班級管理的極為簡單的因果關系:學得好的,受到鼓勵,并越來越好;學得差的,受到批評,并越來越差;受到鼓勵的,不斷進步為好學生;受到批評的,逐漸退化為“差生”。班級管理成為教師實施個人專斷管理的活動過程。
(二)班級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程度較低
在班級中設置班干部,旨在培養學生的民主意識與民主作風,讓學生學會自治自理。然而,在當今的中小學卻存在著這樣一些問題:班級干部相對固定,使一些學生養成了“干部作風”,不能平等地對待同學,而多數學生希望為班級做點事,卻缺少機會;學生在社會環境及部分家長影響下,往往把班干部看成是榮譽的象征,當班干部,榮譽重于責任;只把班干部看成是“老師的助手”,忽視干部是“群眾的代表”;學生都想當干部、當個好干部,但缺乏“每個人都是班級小主人”、“爭取做合格的班級小主人”意識。這說明在班級管理中,班干部特殊化,多數學生在班級管理中缺乏自主性是比較普遍存在的問題。
二、建立以學生為本的班級管理的機制
(一)以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為目的
傳統的班級管理就是教師在班級中實施對人、事、物等因素的控制,它體現了教師對班級的預先期望與學生對教師的服從。紀律、秩序、控制、服從是傳統班級管理所追求的目標。在現代社會的學校教育中,班級活動完全是一種培養人的實踐活動。在這一實踐活動中,學生既是對象,又是目的。因此,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既是班級活動的出發點,又是班級活動的最終歸宿。班級管理實質就是要盡可能地開發學生的潛能。
(二)確立學生在班級中的主體地位
在傳統的班級管理模式下,學生在某種程度上是教師的“附屬物”,教師和學生的“人一人”關系降低為“人一物”關系,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本無法保障。現代教育的發展,從根本上促進了新型班級的建立,從而為以學生為本的班級管理提供了保證。現代教育的內在機制就在于從主體性源泉出發去發掘學生的主體性,促進人主動和諧地發展。因此,現代班級管理強調以學生為核心,建立一套能夠持久地激發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管理機制,確保學生的持久發展。
(三)訓練學生自我管理班級的能力
由于傳統的班級管理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構建的,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機會有限,即使有,也只是教師意志的再現。但大多數學生從內心來說,是非常渴望參與班級管理的,但苦于不被教師賞識,以致于不少學生畢業以后學習不會自主,生活不會自理,工作不會自治,缺乏獨立、主動、創新的精神。以訓練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為主的班級管理制度改革的重點是:適當增加“小干部”崗位,適當進行“小干部”輪換;按照民主程序選舉干部;使小干部從“教師的助手”變成“學生的代表”;把學生的注意力從當干部引向當“合格的班級小主人”;把以教師為中心的班級教育活動轉變為學生的自我教育,即把班級集體作為學生自我教育的主體。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