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第一節 小學生的心理發展概述 |
第 2 頁:第二節 小學生的認知發展 |
第 3 頁:第三節 小學生的人格與社會性發展 |
第 4 頁:第四節 個別差異與因材施教 |
第四節 個別差異與因材施教
一、學生的認知差弄及其教育含義
認知過程是指學生借以獲得信息、作出計劃和解決問題的心理過程。該過程因個體之間的不同認知方式和認知能力而存在個別差異。
(一)認知方式差異
認知療式,又稱認知風格,是個體在知覺、思維、記憶和解決問題等認知活動中加工和組織信息時所顯示出來的獨特而穩定的風格。
1.場獨立與場依存
場獨立和場依存這兩個概念最初來源于威特金對知覺的研究。具有場獨立方式的人,對客觀事物作判斷時,常常利用自己內部的參照,不易受外來因素的影響和干擾;在認知方面獨立于他們的周圍背景。
2.沉思型與沖動型
3.輻臺型與發散型(理解)
(二)智力差異
1.智力與智力測量
智力測驗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是智商,簡稱IQ。該套量表仍采用智商的概念,但這里的智商是以同年齡組被試的總體平均數為標準確定的,稱為離差智商。
2.智力的差異
由于智力是個體先天稟賦和后天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大量的研究表明,IQ超過140的人屬于天才,他們在人口中不到1%。
群體差異是指不同群體之間的智力差異,包括智力的性別差異、年齡差異、種族差異等等。
(三)認知差異的教育含義
認知方式沒有優劣好壞之分,只是表現為學生對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種偏愛,主要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
教師應根據學生認知的特點,不斷改革教學,努力因材施教。首先,應該刨設適應學生認知的教學組織形式;其次,采用適應認知差異的教學方式,努力使教學方式個別化;最后,運用適應認知差異的教學手段。(簡答)
二、學生的性格差異及其教育含義
(一)性格的概念
指個體在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性格是人格的恢心。
(二)性格的差異
1.性格的特征差異(理解)
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分析的:一是對現實態度的性格特征。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三是性格的情緒特征。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
2.性格的類型差異
依據個人心理活動傾向于外部還是內部,把人的性格分為外傾型與內傾型兩類。
依據一個人獨立或順從的程度,把人的性格分為獨立型和順從型。
根據性格的特征差異,將性格分為理智型、情緒型和意志型。
(三)性格差異的教育含義
性格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同時也作為動力因素影響學習的速度和質量。
三、特殊兒童的心理與教育
(一)特殊兒童的概念(略)
(二)特殊兒童的類型
1.智力超常兒童
智力超常兒童是指智商超過140的兒童。
2.弱智兒重
弱智兒童通常是指智商低于70的兒童。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