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通常是指一個國家學制中第一階段的教育,也稱初等教育,教育對象一般為6—12歲的兒童。
(一)小學教育的基礎地位
小學教育是整個教育事業的基礎,要提高整個教育事業的質量,必須從小學教育做起。小學教育的基礎地位具體表現為:
1.小學教育在實施義務教育中的基礎地位
198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國家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義務教育是面向全體公民的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義務教育的普及程度、質量優劣,直接關系到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所需的億萬勞動者的素質和各級各類人才的質量,關系到社會全面進步的程度和我國的國際聲譽及形象。小學教育的健康發展將有利于從根本上杜絕新文盲的產生,直至最終消滅文盲,從而保證接受教育成為每一個人的權利和義務目標的實現。
2小學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基礎地位
我國的學校教育體系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個階段,小學教育是各級各類教育的基礎。從個人來講,完好的小學教育為其身心健康發展奠定基礎,同時為其接受中等教育提供了條件。從一個國家來看,只有小學教育普及和提高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才能逐級普及和提高。從這個意義上講.小學教育具有為高一級學校打基礎、為培養各級各類人才打基礎的性質。總之,小學教育為提高國民素質奠定基礎,為培養各級各類人才奠定基礎,為兒童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
(二)小學教育的啟蒙作用
從人生發展歷程來看.小學教育具有啟蒙作用。小學教育是兒童接受學校教育的開端。在這個階段.兒童將發生三個方面的具有人生啟蒙意義的轉化:一是由隨意游戲活動向有目的、有計劃的學習活動轉化:二是由個體和松散的群體活動向有組織、有規律的集體活動轉化;三是由口頭言語向書面言語轉化。這些轉化可以使兒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拓展認識范圍,從而對于促進全面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由此可見,兒童思想品德的形成、知識能力的發展和身體素質的增強,都將在小學教育階段正式起步。小學教育在學生的身體素質、學習知識和思想品德方面都具有啟蒙的作用。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