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小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
(一)認知發展的特點
1.感知覺的發展特點
在小學生入學之初,小學生的感知覺已充分發展,具體表現在:聽覺和視覺十分敏銳,能準確地辨別事物的顏色形狀;味覺、嗅覺和觸覺也較為發達。感知覺的發展為個體的進行學習提供了保障。在兒童期,小學生的感知覺發展迅速,其感知的準確性和系統性都不斷提高。
2.注意的發展特點
小學生注意力的發展主要表現在注意的自覺性和注意品質的完善程度上。
(1)有意注意逐漸發展,無意注意仍起作用
(2)注意的范圍依然有限
(3)注意的集中性和穩定性較差
小學生的注意穩定性較差,表現在集中于某一事物或活動上的時間較短。一般說來,7~10歲兒童可連續集中注意力約20分鐘;10~12歲兒童約25分鐘;12歲以上約30分鐘。
(4)注意的分配和轉移能力較弱
小學生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在聽課時,眼、耳、手、腦的配合往往不夠,表現為注意分配能力不強,聽講和記筆記不能同時進行。
3.觀察力的發展特點
(1)觀察的目的性較差
(2)觀察缺乏精確性
(3)觀察缺乏順序性
(4)觀察缺乏深刻性
4.記憶的發展特點
(1)有意記憶逐漸增強
(2)意義記憶迅速發展
5.想象力發展的特點
(1)有意想象增強
(2)想象更富于現實性
(3)想象的創造成分日益增多
6.思維發展的特點
(1)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
(2)思維的基本過程日趨完善
7.言語發展的特點
(1)小學生口頭言語的發展
一年級新生以對話言語占主導地位,二、三年級學生的獨白言語發展起來,四、五年級口頭言語表達能力初步提升,并遵循一定的語法規則。
(2)小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
小學生的閱讀發展不平衡,個體差異較大,總體呈現出女生優于男生的狀態。小學三年級學生已經學會默讀,至五年級達到高峰。
(3)小學生寫作能力的發展
小學生的寫作能力是從口頭造句、看圖講話開始,在小學中年級以后才能進入獨立寫作階段,寫作能力隨年齡增長而發展。
(4)小學生內部言語的發展
個體內部言語大致經歷了出聲思維時期、過渡時期和無聲思維時期,剛入學的小學生處于出聲思維階段。三四年級以后,隨著學習能力的發展,學生在演算時或在閱讀課文時無聲語言開始逐步占主導地位,但是閱讀或演算遇到困難時,仍會用有聲言語來幫忙,即使在高年級也是如此。
(二)情緒情感發展的特點
1.小學生情緒情感的豐富性不斷擴展
2.情緒情感的穩定性逐漸增強
3.情緒的深刻性不斷增加
(三)個性與社會性的發展
1.自我意識的發展
自我意識是指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和態度,包括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監控三種成分。
自我意識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生理自我: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識最原始的形態,在兒童3歲左右基本成熟,表現為兒童將自己和自己的動作、動作和動作的對象區分開來等。
第二階段是社會自我:3歲后,自我意識的發展進入社會自我階段。
第三階段是心理自我: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開始發展和形成的。
在小學時期,兒童的自我意識正處于客觀化時期,是獲得社會自我的時期。在這一階段,個體顯著地受社會文化影響,是角色意識建立的最重要時期。角色意識的建立,標志著兒童的社會自我觀念趨于彤成。
(1)自我概念的發展特點
自我概念是指兒童對自己的特征、能力、態度、信念、價值觀的總的認識。小學兒童的自我描述反映其對自我的認識,這一年齡階段的兒童的自我描述是從比較具體的外部特征的描述向比較抽象的心理術語的描述發展。
(2)自我評價的發展特點
自我評價能力是自我意識發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標志,是在分析和評論自己的行為和活動的基礎上形成的。
進入小學以后,兒童能進行評價的對象、內容和范圍都進一步擴大,其自我評價能力進一步發展起來。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從順從別人的評價發展到有一定獨立見解的評價,自我評價的獨立性隨年級升高而提高。
第二,從比較籠統的評價發展到對自己個別方面或多方面行為的優缺點進行評價。
第三,小學兒童開始出現對內心品質進行評價的初步傾向。
第四,在整個小學階段,兒童的自我評價處于由具體到抽象、由外顯行為到內部世界的發展過程之中,小學生的抽象概括性評價和對內心世界的評價能力都在迅速發展。
第五,小學兒童的自我評價的穩定性逐漸加強。
(3)自我體驗的發展特點
自我體驗主要是自我意識中的情感問題,包括對自己所產生的各種情緒情感的體驗。一般來說,愉快感和憤怒感發展較早,自尊感、羞愧感和委屈感發生較晚。
在小學階段,自我體驗與自我評價的發展具有很高的一致性,A我情緒體驗的發展與自我認識、自我評價發展密切相關。自我體驗的一個表現形式即兒童的自尊心,自尊心強的兒童往往對自己的評價比較積極,相反,缺乏自尊心的兒童往往自暴自棄?
2.社會性認知的發展
所謂社會性認知,是指對自己和他人的觀點、情緒、思想、動機的認知,以及對社會關系和對集體組織間關系的認知,與認知能力發展相適應。
(1)社會性認知發展的趨勢
第一,從表面到內部,即從外部特征的注意到更深刻品質特征的注意;
第二,從簡單到復雜,從問題的某個方面到多方面、多維度地看待問題;從呆板到靈活的思維;
第三,從對個人及即時事件的關心到關心他人利益和長遠利益;從具體思維到抽象思維;
第四,從彌散性的、間斷性的想法到系統的、有組織的綜合性的思想。
(2)社會性交往的發展
小學兒童的交往對象主要是父母、教師和同伴。父母和兒童的關系變化主要體現在:交往的時間和內容發生變化;日常教養問題類型發生變化;父母的控制模式發生了變化。
小學生同伴交往的發展特點為:與同伴交往的時間更多,交往形式更復雜;兒童在同伴交往中傳遞信息的技能增強;兒童更善于利用各種信息來決定自己對他人所采取的行動;兒童更善于協調與其他兒童的活動;兒童開始形成同伴團體。
師生關系方面: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兒童的交往觀念、交往行為、建立關系的特點都在發生變化。
對三至六年級小學生師生關系特點的研究發現:小學生的師生關系具有親密性、反應性和沖突性三個方面的特點,在不同年級,師生關系在這三個方面有不同的表現,五年級學生表現出高親密、高反應和高沖突的特點,而六年級學生則表現出低親密、低反應、低沖突的特點。
關注"566教師資格"官方微信,獲取考前內部資料、考試備考信息等!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
2016教師資格《小學綜合素質》考點 | 歷年《小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真題及答案
2016教師資格《小學綜合素質》模擬試卷|《小學教育教學知識》模擬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