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學生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與教育啟示
(一)個體身心發展的順序性
1.順序性的含義
個體身心的發展在整體上具有一定的順序,身心發展的個別過程和特點的出現也具有一定的順序。兒童從出生到成人,他們的身心發展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量變到質變的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例如,身體的發展遵循著從上到下、從中間到四肢、從骨骼到肌肉的順序發展,心理的發展總是由機械記憶到意義記憶,由具體思維到抽象思維,由喜怒哀樂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復雜情感。
2.對教育的啟示
在對兒童進行教育時,必須遵循由具體到抽象,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低級向高級的順序,循序漸進,不能“揠苗助長”,否則就不能收到應有的效果,甚至損害學生的身體和心理。此外,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以及人們在教育實踐中概括的“跳一跳,摘個桃”經驗,都值得借鑒。
(二)個體身心發展的階段性
1.階段性的含義
個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身心發展不同的總體特征及主要矛盾,面臨著不同的發展任務,這就是身心發展的階段性。前后相鄰的階段是有規律地更替的,在一段時期內,發展主要表現為數量的變化,經過一段時間,發展由量變到質變,從而發展水平達到一個新的階段。
2.對教育的啟示
教育工作必須從小學生的實際出發,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具體任務,采取不同的教育內容和方法,要根據實際情況區別對待。在教育教學的要求、內容和方法的選擇上,不能搞“一刀切”,還要注意各階段問的銜接和過渡。
(三)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
1.不平衡性的含義
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身心發展的同一方面的發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是不平衡的。例如,新生兒(出生第一年)與青春期(13、14歲~15、l6歲)是兒童身心發展的兩個高速發展期。
另一方面是身心發展的不同方面的發展速度不平衡。就兒童發展的整體而言,生理成熟是先于心理成熟的。十幾歲的孩子就其身體發育來看,已經很接近成人的水平了,而其心理的成熟程度,卻要比成人低得多。
2.對教育的啟示
個體發展的不平衡性告訴我們,人有其發展的關鍵期和最佳期。所謂發展關鍵期是指身體或
心理的某一方面機能和能力最適宜于形成的時期。在關鍵期內施加教育影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錯過了關鍵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教育必須適應人的發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質發展的關鍵期內,施以相應的教育,促進該素質的發展。
(四)個體身心發展的互補性
1.互補性的含義
互補性反映個體身心發展各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它首先指機體某一方面的機能受損甚至缺失后,可通過其他方面的超常發展得到部分補償。如失明者通過聽覺、觸覺、嗅覺等方面的超常發展得到補償。機體各部分存在著互補的可能,為人在自身某方面缺失的情況下依然能與環境協調并繼續生存與發展提供了條件。
互補性也存在于心理機能與生理機能之間。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緒狀態對整個機體能起到調節作用,幫助人戰勝疾病和殘缺,使身心依然得到發展。相反,如果一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缺乏自我調節能力和堅強的意志,那么,即使不很嚴重的疾病或磨難也會把他擊倒。
2.對教育的啟示
要求教育應結合學生實際,揚長避短,長善救失,注重發現學生的自身優勢,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同時,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緒狀態對整個機體能起到調節作用.幫助人戰勝疾病和困難,使身心依然得到發展。因此,培養自信和努力的品質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
(五)個體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
1.個別差異性的含義
個別差異性在不同層次上存在。從群體的角度看,首先表現為男女性別的差異,它不僅是自然性上的差異,還包括由性別帶來的生理機能和社會地位、角色、交往群體的差別。其次,個別差異表現在身心的所有構成方面。其中有些是發展水平的差異,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現方式上的差異。需要說明的是,個體發展水平的差異不僅是由于個人的先天素質、內在機能的差異造成的,它還受到環境及發展主體在發展過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識的水平、自我選擇的方向的影響。
2.對教育的啟示
在教育工作中發現研究個體間的差異特征,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和積極因素,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使每個學生都得到最大的發展。
關注"566教師資格"官方微信,獲取考前內部資料、考試備考信息等!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
2016教師資格《小學綜合素質》考點 | 歷年《小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真題及答案
2016教師資格《小學綜合素質》模擬試卷|《小學教育教學知識》模擬試題